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35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35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2章 布局(第三更)

    “陛下现在连哪些人做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如何解决那些问题呢?仅仅只是靠杀,终有一天,会杀得人心惶惶,杀得人心疲敝。”

    “一旦真的损害了那些地主老爷的利益,他们会……”

    “他们会如何?”

    沈棨把头埋起来:“陛下这是何必呢,陛下去年已经打了一场胜仗,连广宁都收复回来了,以现在大明朝的局面,缓缓图之,必然能安稳下来,只要边境没有战事,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

    崇祯气得来回走了两转。

    “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崇祯声音低沉,“何不食肉糜!你们当官的,往朝堂上一站,朝廷养着你们,你们衣食无忧,你往总督府一坐,两耳不闻民间苦,士兵死了只要没死到你身上来,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你有没有去过陕西!”崇祯愤怒地就像一条龙在低吼着,双目中仿佛汇聚着雷霆闪电,“你有没有看到过一个七岁的孩子吃了观音土,肚子下坠,死在路边!你有没有看到过富饶的鱼米之乡荆州府,还有人活活饿死!”

    “他们是吸血的毒虫!他们闯进老百姓的家里,把最后一粒米抢走!”

    “他们高兴了就可以随意去别人家里抢人的女儿,杀人的儿子!”

    “他们不高兴了,就拿最底层的老百姓出气!”

    “他们什么都不干,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与风险,只需要不断的掠夺,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

    “朕是在辽东打了胜仗,但那都是儿郎们奋勇杀敌,用血肉在刀枪剑林中打出来的战功!他们每一个人都来自平民家庭,他们的牺牲,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给那些吸血毒虫提供机会!”

    “陛下,若您执意如此,臣亦是无话可说,要杀要剐,随陛下处置。”

    “屠家在湖广省买惠泽田的事你知道么?”

    沈棨微微一怔,道:“臣不知。”

    “东南还有多少人把粮食运到过北边,从张家口出关的?”

    “陛下,他们是不会轻易暴露身份的,臣这里没有名单。”

    “海上呢?从海上运粮到辽东的有哪些,你和屠家不是亲家关系么,说出来,说出来朕保你女儿一命。”

    沈棨微微一怔,屠家在湖广惠泽田中已经被抓住了把柄了,以皇帝的性格,不会善罢甘休。

    沈棨的女儿嫁给了屠家做儿媳,必然会被此事牵连。

    他唯一牵挂的就只有自己那个女儿了。

    “陛下,臣真的不知,臣并不是江南人,进不去他们那个圈子,臣的女儿嫁过去没错,但臣与屠家的联系并不紧密。不过臣可以指认屠家在张家口卖了粮食到塞外,具体卖给谁,臣不知。只求陛下能饶了我那女儿的性命,臣愿意替她去死。”

    “好,朕答应你这个要求,你将你知道的屠家的罪证都写下来。”

    “是是是!”沈棨连忙磕头,“臣多谢陛下!”

    崇祯重新坐了一会去,躺在躺椅上,微微锁着剑眉,手指在椅子的扶手上轻轻敲打,似乎思考着什么。

    沈棨跪在那里,也不敢说话。

    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崇祯才开口道:“你当初把粮食卖给了皇太极,还是卖给了喀喇沁部束不的?”

    “卖给了喀喇沁部,当初宣府北边的喀喇沁部闹粮荒,皇太极大军征讨喀喇沁部……”

    “你不必说了,朕心中清楚。”

    他说的是崇祯元年的事,皇太极大军讨伐蒙古喀喇沁部。

    喀喇沁部是大明的朵颜卫,皇太极的战略就是征服蒙古,从蒙古借道南下入关抢劫。

    一旦喀喇沁部投降了皇太极,建奴的势力将会空前增强。

    崇祯想了想,道:“你先起来,你女儿朕会接到北京来,给她赐一座宅子,给她一笔钱,让她衣食无忧。”

    沈棨猛然抬头看了一眼皇帝,随后连忙低下头。

    皇帝突然这么好?

    肯定有其他目的!

    “朕不杀你。”

    沈棨心头打了个突,不敢说话。

    崇祯继续道:“但你以后也不能出现在大明了。”

    “全凭陛下安排。”

    “去西南,去安南国(明朝时候的越南),朕要你潜入那里,花几年时间,把那里的国情、地形全部收集回来,还要在那里秘密发展朝廷的人。”

    沈棨(qi)心头一震,皇帝居然打起了安南国的主意,这是要做什么?

    “你心里一定在疑惑,朕为什么要派你过去。”

    “请陛下明示。”

    “那里从汉朝,就是华夏的领地,本朝曾经收回来过,后来放弃了。朕要拿回来,但朕拿回来并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为了个人功绩。那里有许多肥沃的良田,水稻一年四熟,朕要修一条水泥路,打通中原到安南的通道,朕要把那里变成大明的一个大粮仓!”

    商业时代之前,必须解决粮食的问题,这是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的。

    老百姓吃都吃不饱,谁会去消费别的商品。

    崇祯的五大军区的西部军区,全国道路规划中,从湖广到广西的道路规划,就是为未来出兵收复安南做准备的。

    这都是在他的战略计划中。

    而现在,需要派人提前去发展。

    张凡从来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沈棨内心震撼,他没想到皇帝居然是想要那里的粮食,并且还想修路到那里。

    这种事情,他想都没有想过,不仅仅他,其他朝廷大臣也没有想过。

    这是得有多大的雄心壮志?

    “陛下,臣愿意去做这件事,只求陛下能抱住我女儿的平安,臣愿意做一切事。”

    “过一段时间,朕会安排人将你释放出来,你要改名字,以后你不能叫沈棨了,你要变成另一个人。”

    “是!”

    “还有,你先不要着急,顺天府到山海关这一段路,在修水泥路了,你可以亲自去考察一下,看看水泥路是什么样的,只有亲眼看见了,你才能理解朕的想法,只有你真正理解了,你才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件事。”

    沈棨内心再次震撼,皇帝的每一句话都直指他的内心。

    他本以为皇帝只是一个年轻气盛喜欢砍人脑袋的年轻人,现在才亲身感受到了皇帝的睿智,真如大海一样深邃,似天空一样宽广。

    难怪孙承宗、徐光启他们都任劳任怨。

    “朕行的是大道,聚的是人心,求的是万世太平,朕的目标远远不止你现在理解的这样,你现在可以不相信朕整顿东南的决心,希望未来,你不会让朕失望,能活着看到大明的未来。”

    说完,崇祯便起身离开。

    其实,崇祯一直在思考派遣去安南的人,这个人一定要很特别。

    就在沈棨以死跪求抱住他女儿性命的时候,崇祯觉得沈棨可以去担任这个任务了。

 第73章 全国表彰(第一更)

    沈棨常年在边境待着,虽然是文官,但身上或多或少有军队气息,行事作风都比一般的文官要干脆、果敢,也更加心狠手辣。

    张凡一直秉承着“茅坑里的石头都有用”的原则。

    从昭狱离开后,坐着马车一路朝皇宫的方向行去。

    崇祯掀开旁边的窗帘,看见一大车一大车的水泥正在从城门口的方向往城内送进来。

    前面的一些工人忙得汗流浃背,但干劲十足,因为有钱拿啊,一个月一两银子,对大明朝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路边卖报郎正在大声吆喝着:大明日报,大明日报,从北京城到大兴县的水泥路已经修完,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通行,半个月之后就可以同行咯!

    那小男孩举着报纸,正在卖力地吆喝着。

    崇祯让王承恩过去买了一份报纸过来。

    崇祯看完报纸,满意地点了点头,北京水泥制造局现在的规模正在逐渐增加,后端的产业链正在趋向成熟。

    无论是供应量还是供应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至少现在完全可以满足从顺天府到山海关的水泥路铺设了。

    而且现在的北京城主干道已经铺了一大半,整个城区看起来明显干净整洁了许多。

    北京城内已经有人预测了,一旦大兴县到北京城的水泥路通了之后,粮食的价格可能会出现小幅度下跌。

    现在的北京城的粮价,因为有去年辽东之战的后遗症,粮价在9文每斤。

    有人传闻之后会降到8文每斤。

    甚至还有人分析,一旦有更多的水泥路开通后,粮价还会继续下降。

    因为运输的效率大大增加了,这加速了商品的流通。

    这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回到皇宫后,崇祯干了一件事。

    什么事?

    他立刻让人给礼部传话,在大明日报上大肆表扬正在湖广省督察的李自成。

    凡是现在有大明日报报社的地方,都要刊登,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不仅要表扬李自成,还要把那些被处死的官员的罪名写上去,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让他们受到千夫所指!

    管理不仅仅是惩罚,还要赏,所谓赏罚分明,便是如此。

    而且事情发生之后,要立刻将过程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

    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效果。

    不仅如此,还能振奋人心,且在官场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最重要的是,还能收获人心,在民间刷民望。

    皇帝的民望越高,未来做更大的事情,后盾的力量才更强,才更有底气。

    本来北京和南京的许多官员对皇帝在湖广省的行为颇有微辞了,对李自成这种官场异类更是恨之入骨。

    结果第二天,曝光湖广省诸多官员贪污的新闻发布在了大明日报上,大肆表扬李自成的新闻也发布在了大明日报上,首先爆炸的是京师的某些官员。

    内阁大学士来宗道一大早看到这样的新闻,差点没有一口气背过去。

    他是三朝元老,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四朝了。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而且是儒林大佬,杭州萧山人,那地方是盛产读书人的地方。

    他儿子来咨诹接过来一看,面色震撼:“父亲,陛下不仅不惩罚李自成那个卑鄙小人,还在大明日报上大肆表彰,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李自成是惩罚贪官污吏的好官了,咱们的人倒是成了不堪的贪官,这样下去,以后谁还敢跟着父亲您!”

    来宗道这才真切感受到皇帝为何杀那么多人,也要把大明日报给铺下去了。

    而且在农村里,还有专门的人每天给老百姓讲解大明日报的内容。

    皇帝这是要把朝廷的影响力,扎根到最底层,直接影响到平头百姓。

    大明日报现在覆盖的范围到哪里了呢?

    北直隶基本已经全部覆盖。

    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每一个省至少已经覆盖了一半以上了。

    大明日报报社,先是到州府,再从州府下沉到县,再下沉到甲里,它正在形成一张网,一套体系。

    这一次崇祯表彰李自成,通报湖广省贪污案,先是京师大明日报刊登,随即草稿快速从北京发出去,沿着这个巨大的网传播。

    消息迅速下沉。

    这种影响是空前的。

    就说京师,现在北京街头无数老百姓都在热议当今天子对贪官污吏的惩处,这是多么的振奋人心。

    而且还有不少人在谈论那位新上任的神秘的督察司御司使李自成。

    大明日报里明确地介绍了李自成的来历:陕西米脂人,之前在银川驿站做驿卒,后来被皇帝破格提拔在西北养马半年,随后召入京师,皇帝成立新政督察司,李自成担任新政督察御司使,开始全力监察全国新政执行。

    这是一份非常简单的简介,但足以振奋人心,点燃无数人。

    为什么?

    因为没有科举,没有贿赂,没有走关系,不是官僚体系里的人。

    他直接被破格录取了,成了大明如今炽手可热的人物,让贪官闻风丧胆。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未来的希望。

    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种正面形象的塑造,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

    为什么说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也有好处?

    高考这东西,被穿越者崇祯搞出来,在大明朝的读书人眼里是被瞧不起的。

    儒学的科举才是正道,是无数读书人的选择。

    而高考的内容都是什么?

    是农学、工学、力学、法学等等。

    这些在古代是属于杂学,是被儒学排斥的,被读书人鄙视的。

    而皇帝建立的北京大学,开设的高考,却考这些东西,当然被全天下的读书人看不起。

    而地方上的舆论又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若是某个甲里有人对高考感兴趣,要去参加,自然是被那些读书人所鄙视的。

    可现在不同了,现在那些底层的不少人看完、听完这一次大明日报的内容后,他们的认知桎梏似乎被打破了。

    原来不必非要科举,也能被朝廷重用,甚至也能建功立业。

 第74章 蠢蠢欲动的官员(第二更)

    北京,来府。

    来咨诹的脸色非常难看:“父亲,现在一百多名官员正在等着您,咱们一起去面圣,若是陛下还执意如此,大家都做好辞官隐退的准备了!”

    来宗道坐在躺椅上,闭着眼睛,仿佛在小憩,又似乎在思考什么。

    来宗道的年龄其实并不算大,才六十岁。

    比起孙承宗的67岁,徐光启的68岁,他这个年龄,在大明朝的中枢,其实还有很多机会。

    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懂得低调的人。

    现任的内阁大学士中,施凤来被皇帝派到陕西巡抚陕西灾情。

    次辅钱龙锡与兵部侍郎韩爌是一伙的。

    张瑞图已经被罢官,准确的来说,来道宗也算半个东林党,与钱龙锡、韩爌关系不算差,能走到一起。

    而且来宗道在大明的学术界也算是半个泰山北斗的人物,被天下读书人所尊崇,有不少门生。

    例如湖广省的布政使闵学之,就是他的门生。

    来咨诹之所以如此大反应,就是因为他们的人在湖广省,几乎快被皇帝铲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