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5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5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30章 大明朝的五大军区和新军政(第三…

    为什么不是战区?

    以目前这个阶段大明朝的狗屎军政,只能一步步来吧,战区就别想了。

    步子跨大了容易扯到蛋的。

    皇帝今天的话真的是一句比一句震撼人心。

    大明朝以前的军制是什么样的呢?

    卫所制和营兵制相结合的制度。

    卫所制是朱元璋创立的。

    朱元璋时期内外卫有547个,所差不多有2563个。

    卫是所的上一级。

    那个时候全国的军队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多万。

    那什么叫营兵制呢?

    就是募兵制,招募职业军队。

    卫所制是唐代府兵制的一种延伸,其实就是兵农合一。

    卫所里的军户是世袭的,也就是说你老爹是军户,你也必须是军户,不能随便迁徙。

    军户在战争时期要入伍打仗,没有战事就屯田,自己养活自己。

    属于五军都督府管辖。

    但其实卫所制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出了问题了,那时候大明建国已经是第二代人了,新一代的卫所里的都是上一代军户的继承者,都没有真正上过战场,战斗力肯定就迅速削弱。

    后来朱棣成立三大营,在设置九边总兵制度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没错,九边总兵是朱棣搞的。

    但他没有把卫所制取消,长此以往,到了崇祯这个年代,卫所制已经彻底腐烂。

    对抗北边蒙古和辽东建奴的所有边军都是募兵而来,不是军户。

    但卫所制度却一直存在,军户也一直存在。

    到崇祯这个年代,大家都知道卫所已经崩坏,80的军户都逃亡了,可册子上依然还有上百万卫所军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卫所的军户是有田的,这些田要么是被当地的地主乡绅占领了,要么是被勋贵占领了。

    本身军户承担着屯粮供给军粮的用处的,可现在这些田不少都去地主手里,朝廷就只能找地主买了。

    这也很直观的说明了,卫所制度适用于开国之初,但后面是不适合的,反倒加剧了土地兼并。

    那该怎么办呢?

    既然卫所制度已经腐烂,军户基本已经逃亡,还留着做什么?

    崇祯显然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他说道:“两京十三省,这样来分。”

    “北直隶、山西和山东、河南和湖广为中部军区。”

    “南直隶、浙江、福建作为东部军区。”

    “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为南部军区。”

    “四川和陕西为西部军区。”

    “辽东和东江镇为北部军区。”

    皇帝一口气说完,一边的执笔太监方正化在地图上用东西标记出来。

    众人是听得目瞪口呆。

    以前可从未有这种军制划分的,众人想了片刻,一时间竟然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崇祯继续道:“五大军区按照京卫军的制度,重建新军,由军区总督监管军政,调兵权在军委会,五军都督府行统兵权。”

    这叫军队的三权分离。

    哪三权?

    调兵权,统兵权,军队司法权。

    这也符合现在军委会的组织架构。

    皇帝是军委会最高统帅,军委会元帅是执行统帅,相当于二把手,例如孙承宗。

    调兵权相当于在皇帝手中,没有皇帝的命令,谁都无法调动军队。

    统兵权在五军都督府,例如要打仗了,皇帝要调兵,就从五军都督府任命军事统帅。

    军队司法权就在监察厅和宪兵司。

    例如这一次的宣府案,就是宪兵司去抓的人,五军都督府无权干涉。

    那么后勤军政归谁呢?

    兵部!

    崇祯道:“王承恩,把东西拿上来。”

    王承恩便带着一群小太监,手中各自捧了一份文档。

    每一位大臣一份。

    “这是朕对军制的一些安排,你们可以看看。”

    “对目前京卫军的军制不变,设置军帅以上的武将最高长官为都督,都督为军区最高军官。平时总督总理军政,负责军队纪律、考核等事务,战时一切指挥权在都督手中,总督无权干涉战时军队指挥,若都督阵亡,总督可以临时接受军队指挥权。”

    大臣们越听越觉得震撼。

    崇祯心里当然是非常自信的,这一套不就是后世的军事架构么?

    总督就是中央朝廷派遣到军区里做思想工作和管理军政的,是文官,但一旦到了作战的时候,避免外行指挥内行,总督就不能随便干预了。

    这叫军政和军事指挥分离,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防止武将尾大不掉。

    总督是朝廷对军队思想传递的代表,要确保军队是却对忠诚于皇帝的。

    都督是朝廷委派的军事长官,要是有相当丰富经验的军事武将。

    这和解放军的基本思路一样。

    而解放军的基本思路,对于明朝的文官们其实很好理解。

    因为解放军的军政和指挥权分离,是借鉴的宋朝的军事制度,明朝沿用了,只不过在这基础上又优化了。

    例如皇帝这套思路,在场的都听懂了。

    大明朝的总督、督师不就是去地方辖制军政么?

    只是总督和督师权力非常大,不仅仅有军政权,还有指挥权,就经常导致外行指挥内行了。

    皇帝的意思就是将指挥权还给武将,总督需要加强对军队的思想建设。

    看各位大臣似乎接受了,崇祯继续道:“孙阁老,你到辽东带过兵,你认为我大明在大规模会战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失败?”

    这听起来仿佛是一个送命题。

    一般皇帝是不会提这种自己战败的敏感话题的,可崇祯这个穿越者就无所谓了。

    战败就战败嘛,得分析原因,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分析了原因,才能改正。

    孙承宗道:“回禀陛下,是士气低迷,具体反映在军饷,但最重要的是军纪涣散,大规模会战讲究的是统一调令,对军纪要求非常高。”

    崇祯道:“你说得对,但还有一点,是总兵在指挥的时候,分身乏术,他的军令不能很好的贯彻到下面。所以朕在想,现在新军里的都督麾下,要设置一个专门协助他的部门。”

    崇祯想了想说道:“在都督府设置参谋部,参谋长负责战时协助都督作战,提供战时情报、计划,对接后勤调度,还协助指挥,当都督的军令下达的时候,由参谋部协助传达,确保军令全部下达。”

    李邦华不由得说道:“陛下,这个参谋部是不是和幕僚有些类似?”

    “与幕僚完全不同,参谋部的参谋长必须由军委会任命,幕僚则是长官的私人附庸,且幕僚的权责不清,但参谋部的权责要定得非常清晰,战时各司其职,不准随便僭越,否则必然大乱!”

    皇帝这么一说下来,孙承宗已经大致全部明白了。

    这是一套非常精细的军政架构,每一个角色的权力与责任都已经很清晰了,相互不能随便僭越。

    既保证了军事作战时军事长官的权威,也保证了军队对朝廷的绝对忠诚。

    而且参谋部还提高了大规模兵团的协同作用。

    这样正是大明朝所缺的!

 第31章 刚颁布法令就有人出来作死!(第…

    在场的所有大臣都差点给皇帝跪了。

    尤其是孙承宗,他写那套军政规划写了半年,结果听完看完皇帝这一套,顿时感觉自己的差太远了。

    孙承宗道:“陛下圣明烛照四海,臣受教了!”

    他好歹也是帝师,但突然发现,皇帝无论是治国还是军事,还是商业上,都显现出与同龄人完全不符的智慧。

    其他人也道:“陛下圣明烛照四海,臣等受教了!”

    尤其是张维贤,皇帝刚登基那会儿,他心中觉得皇帝年少,诸多事都是意气用事罢了。

    但现在他绝对不这么想了。

    这两年多,皇帝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透露出他成熟的政治智慧。

    崇祯道:“既然诸位没有异议,就请孙阁老和李爱卿,按照朕的这一套,去细化出新军的架构,张维贤也参与进来,如何?”

    “臣等遵旨!”

    “军队的招募,依然留在兵部,按照目前全国的情况,拟定实际需要的招募人数,做成统一的规划,由孙爱卿提报给朕。”

    “是!”

    “户部要配合军委会做各地军粮粮仓的筹备。”

    毕自严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好好配合孙阁老。”

    韩爌突然问道:“陛下,若是成立新军,臣以为地方上的卫所可以全部撤销了。”

    “这个不急,等新军建起来了,再撤销,在建立新军的过程中,卫所未必没有作用。”

    其实要撤销卫所,也是有很大的阻力的,全国那么多卫所,岂是一句话就能完成的?

    “陛下圣明。”

    “诸位可以回去想想五位总督的人选,再想想五位都督的人选。”

    “臣等遵旨。”

    “今天到此为止吧。”

    “臣等告退。”

    大臣们离开后,崇祯独自站在地图前。

    皇帝是帝国最高元首,元首给的是大方向,大框架,细节肯定是下面的人去完善。

    例如一个军区中,军队的分布,每一个省需要多少军队,这些都是孙承宗和李邦华去做的事情。

    军队数量肯定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包括军备也是。

    养军队是非常花钱的,一旦大量毫无节制扩充军队,很可能会导致财政崩溃,因为投资军队无法立刻变现,除非立刻去抢,并且能抢到大量的资源和金钱。

    全政,从军队构架到道路系统,到粮食的储备,初步的框架已经成型。

    军事学院是时候从北京大学里剥离出来,独立运行了。

    这一套成型后,至少要好几年才有成效吧,所需要的军费……

    想了一会儿,崇祯也懒得想了,让军委会先去做吧。

    既然大方向已经清楚,就不要有太多的担忧了。

    现在该将重心放回农政上面了。

    不过现在才二月底,北方至少要三月下旬才开始春耕,南方也是三月初开始春耕。

    不急不急,还有一件事要办妥。

    什么事?

    物理学理论体系和度量衡的标准。

    商业时代需要的是科技的力量,既然科技树已经点出来,度量衡和一些理论知识也应该做出梳理了。

    明朝的度量衡尺度分为多种,营造尺,一尺合今32厘米;

    量地尺,一尺合今32.7厘米;

    裁衣尺,一尺合今34厘米。

    容量一斗合今1022毫升。

    衡量一斤约合今593克。

    不是说这些度量衡不好,而是不够小。

    为什么这么说呢?

    例如在物理实验中,需要1克重的东西,那是多少斤呢?

    这种重量在古代是无法表达的,阻碍物理实验进展的。

    所以,度量衡无论是长度还是重量,都要有非常小的单位,这样才足够精准。

    例如后世的毫米、厘米、克等等,都是非常小的计量单位,还有温度的计量单位也是如此。

    其实温度计在这个时候已经发明了,它的发明者是家里月,问世的时间大概是38年前,汤若望应该见过。

    而且温度计的原理也不难。

    崇祯坐回去,将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写完。

    例如牛顿的各种定律,例如摩擦力的原理,例如热力学的概述,以及时间的度量衡。

    度量衡还好说,各种定律,虽然写得比较详细了,但也够徐光启他们研究很久了吧。

    毕竟刚接受一种全新的知识,他们得理解,就必须去不断思考,不断去认证。

    等最后收尾,已经是傍晚时分。

    “王承恩。”

    “皇爷有何吩咐?”

    “派人去将这些都印刷了,然后送到科学院去。”

    王承恩结果皇帝手里的东西,他早已习以为常,皇帝总喜欢写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朕要换一身衣服,出宫去把红娘接进宫来。”

    “皇爷,马车已经安排好了。”

    崇祯迅速换了一身普通的衣服,便带着人一路出了宫。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

    北京城沐浴在黄昏的夕阳下,一路出了宫,崇祯拉开车窗帘看见一些老百姓正在往皇家银行的方向走。

    应该是去兑换银钞的。

    最近已经明确规定了,想要继续买雅兰堂的东西,就必须去兑换银钞。

    路过雅兰堂的时候,崇祯瞅了一眼,还是有不少人在买东西。

    只要人们慢慢开始接受用银钞交易,一旦交易稳定,不贬值,人们就会接受兑换更多的银钞,将银钞存到银行。

    银行的钱多了,就可以去做投资生钱了。

    所以啊,作为皇帝,手里那么多资源,怎么玩不能把这盘棋玩活?

    等全面普及银钞的那一天,大明制造局的规模应该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应该也已经完成了。

    想到这里,崇祯内心还是有些小激动的。

    他正准备收回目光,却看见雅兰堂门口突然躁动起来。

    有一个人在里面大声嘶吼道:“银子不是钱吗,怎么就不能买了,把你们掌柜的叫来!”

    一个女接待温柔礼貌地说道:“这位公子,朝廷已经出了规定,北京城所有雅兰堂的东西,都必须用银钞购买,还请见谅。”

    “本公子今天就非要用银子买,你们今天不卖也得卖!也不看看本公子是谁!”

    这是一个大概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一身的貂皮,看起来非常的张扬。

    他身边还跟这另外一个年轻人,看来是一起的。

    “就是,这位可是当朝新任通政司使李若星李大人家的公子!”

    他这么一说,周围的人都露出了惊讶和畏惧的表情。

    民怕官,在古代是非常常见的。

    那个女接待依然很礼貌:“对不住了,李公子,这是朝廷的规矩。”

    李启贤一巴掌抽过去,抽在那个女接待脸上,把对方抽得摔倒在地上。

    这时掌柜的立刻从后面被人叫出来了。

    雅兰堂的掌柜的可不是一般人,他叫方岳贡,天期二年进士,本来在做户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