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13章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3章

小说: 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当然知道这个道理,银行的钱,那都是老百姓存进来的钱,严格来说,不是朝廷的钱,朝廷还要每年给利息。

    以现在的形势来看,不划算,朝廷自己又不是没这点钱。

    这也不能怪毕自严,毕竟他是古代人。

    银行在国家当中充当的经济调控中心,其作用绝对是惊人恐怖的。

    这不仅仅只是普及纸币这么简单,普及纸币也不是非要银行不可。

    但是想要实现四位一体的世界大格局战略,就必须要有银行。

    例如以后让大海上的交易都用大明银钞,大明皇家银行印钱就可以割世界韭菜。

 第26章 崇祯的商业帝国(第二更)

    那个战略现在要跟毕自严他们解释起来,太麻烦了,必须得等银行有一定的效果之后,再跟他们说,他们才能真正理解。

    崇祯简单解释道:“银行看起来现在还是个累赘,等过几年,粮食丰收了,大家都有闲钱了,商业大发展了,商贸的机会多了,钱好赚了,银行可以在民间扶持民间商人了,到时候作用就大了。”

    这至少是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了,毕自严和徐光启听完,皆是微微一怔,他们倒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上面去。

    被皇帝这么一说,才意识到,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这……这不是朝廷放贷吗?

    民间肯定也有放贷的,但他们没想到皇帝居然想做放贷?

    朝廷做了放贷……

    两人仔细一想,似乎也不是不可。

    若是大明真的有那一天,天下的商业,可真的就有了助力的引擎了。

    不多时,陈子龙便回来了。

    崇祯道:“今年北京制造局从银行直接贷100万两,朕要将北京制造局扩建,朕会跟曹化淳说的,今年必须在十个州府开设制造局,徐爱卿,你们也要做好增加规模的准备。”

    “从原材料的种植、采集,到运输环节,要全面提升起来,今年年底,每天生产的香皂总量要达到10万盒,香水要达到1万支,卫生纸要达到5万,牙膏的数量也要达到5万支。建立5个织布厂,跟宋应星说,在北直隶买田种桑树、麻,大量供给给纱布厂,民间也可以采购。”

    这是什么概念?

    每天生产10万盒香皂,一年生产3650万盒香皂,假设人平均每三个月买一盒,一年买3盒。

    可以满足近1000万人的香皂需求。

    至少十几个主要的大城市的需求全部能满足。

    每一盒的利润如果是20文,一年的利润是73000万文,也就是73万两,再加上香水、卫生纸、洗发水这些日用品,一年利润怎么也得到300万两吧?

    大明有2亿人,在未来五年,还可以扩建,大明制造局至少要满足1亿人的需求吧?

    1亿人每年买4盒香皂,就是4亿盒香皂,每盒20文钱的利润,就是80亿文的利润,相当于800万两的利润。

    这生意的前景难道不好?

    最主要的是将后端的产业链也能拉动起来。

    这还只是香皂的,还有香水、卫生纸、洗发水这些日用品。

    还有钟表、玻璃镜子、纱布。

    等纺织厂建立起来了,将纱布的价格也可以打下去,后端的桑树、麻类等植物可以规模化种植。

    真的进入商业社会后,大明制造局一年赚个两三千万两不是问题吧?

    等产能拉动起来的同时,用银行来扶持民间商人,进一步拉动整个大明商业的发展,开始对北边的蒙古做商品倾销,那个时候才有实力打贸易战。

    那时候,分分钟能把皇太极打得连他妈都不认识!

    再开始大航海,是不是星辰大海都来了?

    徐光启道:“遵命!”

    崇祯又道:“陈子龙,你现在就组建一个投资部,去找一些年轻的有从商经验的人来,整出一个大明银行投资规划,专门找民间有潜力的且有实力的商人做金钱的投资。”

    陈子龙微微一怔,随即立刻明白了皇帝的用意,大明皇家银行现在有不少钱存着,钱存在这里就要想办法生钱。

    把钱借贷出去,年末收利息,用利息给存钱的老百姓,银行也是赚的。

    “是!”

    “刚开始要稳重一些,找那些本身有一定背景的家族,这套规则你自己去设计,朕就什么细节都干预了,设计完后给朕看。”

    “是!”

    陈子龙突然又道:“陛下,臣有一个建议,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说无妨。”

    “可以将大量的事情下放到民间去做。”

    崇祯站了起来,顿了一下道:“是可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崇祯又道:“今天就到这里,要来取钱的,一律按照规矩给钱。”

    说完,便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出去了。

    现在还只是轻工业,毕竟重工业还没有科技基础。

    等一步步推起来吧,到时候甚至可以推出国债,让老百姓加入进来,一起对外扩张。

    当然这都是后话。

    但眼前要明白的是,银行是大明的最高国家战略。

    这一点一定要定义清楚。

    为什么?

    崇祯心目中最理想的战略是什么?

    军事、文化、金融和科技。

    这四大矩阵战略一旦构架完成,大明将变成世界韭菜收割机。

    告诉你为什么。

    后世的美帝就是这么玩的。

    强大的军事,保证了文化输出,金融霸权和科技垄断。

    其中金融霸权是巅峰。

    体现在哪里?

    美金!

    国际结算货币,必须是美金。

    也就是说,你所有国际贸易的相互支付的货币,都必须兑换成美元。

    试想一想,美元是从哪里来的?

    同样,一旦大明的银钞成了世界货币,例如欧洲国家之间交易,必须用大明的银钞,银钞从哪里来?

    从大明皇家银行印刷出来的。

    大明想要买欧罗巴的土地缺钱了怎么办?

    印钱去买!

    反正这笔钱是流通到欧罗巴的,不会对国内造成通货膨胀。

    假设某一天,崇祯老死了,大明衰弱了,北边的蒙古人敢不敢随便打大明?

    当然不敢!

    为什么?

    你进来打大明,大明就敢印钱给你看,大明的经济崩溃,银钞贬值,你国内的银钞也跟着贬值,你自己的财产也缩水。

    这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的玩法。

    这就是金融霸权。

    它将全世界绑在大明这条船上,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不是你用武力就能随便解决的!

    所以,不要小看这一小张银钞,它未来可能承载着半个世界。

    那么,要实现那一天,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体量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强大的文化自信。

    在场的人,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皇帝开设皇家银行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他们只知道银钞可以解决一些商业问题。

    却不知道,那是真正的未来。

 第27章 开启印钞机(第三更)

    无论是谁,都在等大明皇家银行的死期。

    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印象中的钱庄,就是用来保管钱的,钱庄从哪里赚钱?

    收保管费赚钱。

    可现在这个银行倒好,不但不收管理费,到期了还给人额外的利息钱。

    大家当然不看好。

    不仅如此,银行现在在顺天府推行纸币,让不少商人都很排斥。

    大明的商人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汉朝的商人了,通过造钱来割民间的韭菜,这事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历代都玩过,尤其是大宋朝。

    大宋朝的交子和本朝开国之初的银钞,就是被朝廷毫无下限地玩废掉的。

    所有银行的银钞一出来,不少商人就会觉得朝廷是来变相剥夺他们的财富的。

    朝堂上的官员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有不少官员家里是从商的。

    他们当然不欢迎皇帝的银行新政,都等着年末看这个银行到底给不给利息给存钱的人。

    只要少给一分钱,那许多在银行存了钱的人必然会排队要取钱。

    眼下正是年底,银行开业一年,不少官员已经断定,银行最多再过半年就会关门了。

    连韩爌也私下不屑一顾道:“钱庄的生意不会变,这是自古大道,银行违背了天理。”

    两天后的一个清晨,崇祯带着张嫣大清早的在北京城的街边吃他自己研发出来的炸酱面和热干面。

    这个炸酱面馆是崇祯让高起潜在北京街头开的。

    崇祯自己吃着炸酱面,张嫣比较喜欢吃热干面,她吃的满嘴是芝麻酱。

    雪已经停了,天空一望无际的蓝。

    面馆里,就听有人在一边议论。

    “咱听说这在大明银行存钱的人,还真的取出钱了,而且还给了那个什么,对对,利息。”

    “你听谁说的?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可千万不要上当。”

    “对对,以前把钱存到钱庄,那是要收钱的,哪有钱庄给钱的理,现在这个银行和钱庄又有什么区别?别被骗了!”

    “是真的,都在传城南的李员外和张员外都取出钱了,而且听说利息一点没少,李员外8万两,得了240两(约156万元)的利息钱,张员外10万两,得了300两(约195万元)的利息钱。”

    这话一出口,大伙儿都惊呆住了。

    啥都不干,就把钱存到银行,就有几百两的利息钱。

    这事,还真是头一次听说。

    好几个读了书的秀才都觉得奇怪,这事在史书上可从没有发生过。

    “大明日报上都刊载了,所有去银行存过钱的,定期都得到了利息。”

    “……”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商量起来,热论纷纷。

    这对大明朝的老百姓们来说还真是新鲜事,把钱存到一个地方,不仅不要钱,还能多出钱来。

    这到底怎么做到的?

    难道银行把钱埋在地上,浇水,钱能长出更多的钱?

    没有经济和金融知识的大明老百姓只能这样天真无邪的想着。

    但这件事却成了实事。

    崇祯听得心头暗喜,这事处理得稳妥,接下来银行的威信就会在民众心中竖立起来。

    来年可能会有更多的钱存入进来。

    此时,在钱龙锡的府邸。

    钱龙锡正在家里烤火,韩爌和成基命来了。

    “钱阁老。”

    “两位大人,快进来,外面天寒地冻。”

    韩爌道:“钱阁老,我听说您向陛下奏疏,让陛下将北京制造局出让?”

    “是有这么一回事,但陛下没有回复我的奏疏,怕是不愿意提及此事。”

    成基命道:“现在南方有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做香皂和香水的生意,朝廷以后若是专门成立一个做生意的部院,怕是天下人都会反对。”

    钱龙锡将毛毯盖在膝盖上,下面的人给韩爌和成基命沏了茶,钱龙锡说道:“我这两天也想了,陛下毕竟还是年轻,他纵然有军事和吏治的才能,但这生意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学会的。”

    成基命道:“钱阁老是何意?”

    “我的意思是,陛下对商业的热情很高,但他还没有真正接触到什么是商业,大明朝的商业中心在南方,咱们这位陛下对新鲜的事物都很好奇,可在这件事上,未必就做得好。”

    钱龙锡眯着眼睛,悠哉地喝着茶。

    韩爌说道:“南方的商人我联系了两家,原本打算联系屠氏的,但最近沈棨一案,屠氏非常敏感,我们最好还是避避嫌。”

    钱龙锡道:“南边许多人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好几家都愿意投入大量的钱进来做。”

    成基命有些忧虑:“若是陛下发现了,会不会……”

    “你放心,若是陛下发现了,我们自可跟陛下这样说,我们也是想大力推行这些新的商品,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所以鼓励民间商人。”

    韩爌点了点头:“钱阁老说得有道理,这事是好事,陛下知道也断然不会怪罪咱们,咱们也可以在这里面和那些商人多联络,咱们自己的那一份钱也不能少了。”

    韩爌又说道:“说回银行那事吧,我听说陛下前天去了银行。”

    钱龙锡说道:“银行不值一提,我料定,不出半年,银行就会关门。”

    成基命则道:“李员外和张员外都去取钱了,听说是答应给利息,说是今天给,今天怕是给不出来,毕竟有五百多两,不少了,咱们这位陛下会平白无故送人钱?”

    他的意思是皇帝现在肯定后悔了,这钱给不给还是一回事。

    韩爌也舒了一口气:“之前不少人还担心银行会挤兑掉钱庄,现在看来,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不多时,下人端上来了一些糕点,又给韩爌和成基命添了茶,还买了三份大明日报回来。

    大明日报一般都是记录了各地日常,一些农政心得也刊登上去,朝廷的趣事,也会偶尔出现在上面。

    最近的一些热门事情自然也会少不了。

    就比如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的大明银行的事情,还真有不少人在关注,年末有很多人存款已经到期。

    大家都想着看是不是真的能取到利息。

    作为内阁次辅的钱龙锡自然在关注,像韩爌、成基命这种部院大臣肯定也在关注。

    三份大明日报摆在三人面前,同时拿在手里看起来,这一看脸上都露出了惊容。

    “李员外和张员外的利息钱真的给了!”

    钱龙锡先是一怔,随即笑起来:“看来咱们的陛下还是要面子的,硬着头皮给了钱,但这事他自己怕是也撑不下去了。”

    韩爌道:“这下各地的钱庄也大可不必担心了,就算真的给了钱,皇帝的银行也必然很快会关门。”

    吃完面条的崇祯带着张嫣一路回了紫禁城。

    张嫣好奇道:“陛下,这银行给老百姓的利息钱到底是哪里来的?”

    “当然是北京制造局还给银行的息钱,例如今年北京制造局贷款100万两,年底要还给银行10万两的息钱,银行不就有钱给老百姓了么?”

    崇祯这么一说,张嫣立刻就明白过来了,她震撼地看着皇帝:“这……”

    这商业还能这么玩?

    这是神奇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