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双谐-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个宇宙的武林中,少林早已不是“泰山北斗”级的存在,但依然拥有相当高的地位,算是资格最老、实力最强的门派之一。
而嵩山派呢,同样是名门正派,但总体的实力比起少林来就要差一些了。
这两派的地理位置很近,不过也没有交恶或者产生什么竞争关系,毕竟两派的武功不同、门规不同,所以面对的“市场”也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为了学武而去当和尚的;而对于俗家弟子这块,少林寺的招收标准也颇为严格,即使你被招进去了,俗家弟子能学到的最高武功也就是达摩院里的那些功夫,而藏经阁里那些需要和佛法一起修习的禅宗上乘武学,你基本是接触不到的。
嵩山派则没那么多限制,既不用剃度出家,也不会太挑弟子,你只要有天分肯努力,不要犯什么错误,就可以进去追一下掌门梦;哪怕最后没混出什么名堂,也可以退出门派,自己去江湖上行走……哦,当然了,你要是学了门派内的上乘功夫,还是得先废了这武功才能离开师门的,没学的倒是没关系,要走也没人拦你。
孙亦谐和黄东来一路来到了嵩山脚下的小镇后,就明显感受到了这两个门派在此地的影响力和根基。
镇子周边的很多田地,就都是少林寺和嵩山派的产业;镇里的几间客栈也都有他们的股份,因为里面常年都会有络绎不绝的、期望来投靠两个门派的青年住宿;还有镇上的铁匠铺、木匠铺、布店、裁缝店等等,也都得仰仗这两大门派给的兵器和服装订单。
总之,这个镇上的五行八业,多半都和这两个门派有点儿关联,已然是有点儿共生经济的味道了。
这,也是这个大朙宇宙中高门大派的常见运营模式。
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些武侠也好、影视也罢,通常都会忽略掉一些细节,比如——
挥金如土的大侠们的钱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武林世家每天不是练功就是内斗,他们那锦衣玉食的生活靠什么维持?
那些名门正派到底收不收报名费?
一个规模超过五百人的门派每天光伙食就要消耗多少食材?多少水?动用多少厨子?给他们运送食物、水、以及处理他们制造的厨余垃圾要多少人力和物流资源?他们的个人卫生问题比如洗澡该怎么解决?相关的医疗设施又如何?
诸如此类的……大量的现实问题,其实都该是有理可循的才对。
放到邪派中人身上,这些细节倒是都可以用“烧杀抢掠搞定一切”解释过去,但名门正派……要是没有产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必然是运作不下去的。
别说五百人了,我现在就算只给你五十个人,让你当他们的掌门;你每天一睁眼,这帮孙子的衣、食、住、行就全得你来伺候着,你确定你还有时间教人武功?
因此,大朙的那些稍微有点规模的门派,与其看作一个个门派,不如当成是一家家企业;除了董事长,即掌门之外,什么财务、人事、后勤等等那可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这些道理,如今的孙亦谐和黄东来还不是很懂,直到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组织才发现管理和运营有多麻烦。
好在,眼下他俩还只是两个“小侠”而已,虽没有什么名望,但相对的,也不用担什么责任,正是能无忧无虑地闯荡江湖的大好时光。
两人在嵩山脚下的这个镇子上逛了半天,耳朵里被灌了不少少林寺和嵩山派的奇闻轶事,只是其中的真伪……着实不好判断。
他俩想上山去看看吧,却是不行。
因为人家这是门派,不是旅游景点,你想进去拜会,得有个说法,不可能说“我就是想来参观一下”,那样都成的话邪派的间谍岂不是来去自如?
如果孙黄二人在江湖上名声显赫,那就另说;你们把名字一报,说久闻掌门方丈的大名,想拜会一下,人家要是有空,也听过你的名号,没准会让你进来见你一面,一起喝杯茶,交个朋友。
可惜……他们两个并没有到那个地位;黄东来那个黄门少主的头衔可能还稍微有点用,但孙亦谐真的属于怎么说叨都不会有人放你进去的情况了。
故而,他们也只在这里逗留了一夜,第二天便又启程上路。
没想到,这天他俩刚骑着马缓缓遛到了镇子边上,还没上官道呢,忽有一人自后方叫住了他们。
“阿弥陀佛……二位施主,请留步。”
那说话声,自孙黄二人身后传来,那嗓音显得还有些稚嫩。
他们一拽缰绳,勒住了马,回头一看。
却见一十六七岁的年轻僧人,身着僧袍,头顶戒疤,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此刻,他正双手合十,冲着两人低头施礼。
“这位小师父,有何贵干呐?”孙亦谐一瞧是个和尚叫住了自己,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对方可能要化缘,所以他随口问了一句,并已做好了随便给些铜钱应付一下的准备。
然,对方的回应却让他有些意外:“小僧淳空,乃是少林淳字辈弟子,恕小僧唐突,敢问……二位施主,此行可是要到洛阳、参加那少年英雄会去的?”
马上的两人闻言,面面相觑,眼神一换,随即是黄东来开口应道:“不知……淳空师父,你为何会如此觉得呢?”
他这是用问题回答问题,来个反试探。
淳空倒是坦坦荡荡,直言不讳道:“阿弥陀佛……只因二位出镇的方向是往西北官道走,若不中途转往小路,那么那条道也只通洛阳;其次,小僧看二位施主看年纪与我相仿,且皆身负内力,这位施主身上又带着一把奇门兵器……因此小僧便猜,你们或许是想赶在中秋前去参加少年英雄会的。”
的确,此地离洛阳城已是不远,再加上他二人身上的特征,要推测出这些也并不难。
“原来如此。”黄东来点点头,话都到这份儿上了,他也没必要再拐弯抹角,“不错,在下黄东来,这位是我兄弟孙亦谐,我二人正是要去参加那少年英雄会的,敢问淳空师父有何指教?”
“阿弥陀佛……岂敢,岂敢。”淳空语气谦恭,诚恳应道,“小僧叫住二位,只因小僧奉了师父之命,同样要去那洛阳赴会。方才走到此处,正巧见黄施主和孙施主也像是要去洛阳的样子,这才斗胆出言询问。”他顿了顿,再度施礼道,“其实,小僧有一不情之请……如二位方便,不知可否带上小僧同行?”
第三十二章 不归楼
黄昏。
斜阳夕照,秋意渐浓。
那洛阳城南的官道上,很早便没有了行人。
直到,马蹄声起……
但见两匹骏马,自远处并骑而来。
那两匹马上,骑了有三个人:孙亦谐,黄东来,和淳空。
因为孙亦谐背得行李多且重、背后还有把三叉戟不方便,所以“搭顺风马”的淳空是和黄东来同骑一骑的。好在这小和尚也不胖,而且带的行李非常少,短途内捎上这么一位并不影响他们的行程。
对淳空来说,来洛阳可能也不算什么大事儿,就算他没找到肯捎上自己的人,步行过来也花不了几天。
可是对孙亦谐和黄东来来说,来到这里可不容易。
虽然几个月前黄东来从蜀中到杭州的那段旅途更长,但那时的他是乘高铁帮的旅车抵达江南的,一路上除了看看官道两旁的风景,就是在驿站里吃吃睡睡,几乎没遇上什么有趣的事儿。
而他和孙亦谐一起从杭州来到洛阳的这段旅程就不同了,仅仅是一个月不到,他们就遇上了各种奇人异事,还结下了几段恩仇;这……才是“走江湖”的感觉。
…………
进了城之后,两人立刻就感受到了洛阳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那城里,非常热闹。
虽然此时城外的道路上已是行人早渺,但城内的那条主干道上,却是张灯结彩,人头攒动。
而且越往城心走,就有越多的人流聚集;从卖东西的小贩、卖艺的艺人,到天黑了也不打烊的各种店铺、还有那些流连忘返的行人……似乎全城都处于一种在大朙很罕见的“夜生活”状态。
按往年来说,得到了中秋前后那三四天,洛阳城内才会有这般光景,即便是赶上“少年英雄会”举办的年份,也最多延长到七天左右。
不过……今年,洛阳正义门的沈门主,似乎是想把这盛会办得比以往都更盛大和持久些,所以提前了十几天就已经炒热了城内的气氛。
可别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仅是城中主干道两旁的那些花灯和灯笼,就是很大一笔开销;还有给那些小贩和商铺的“加班费”,让城中地痞帮着一起维护秩序的“保护费”,让官府给你们的夜生活开绿灯的“打点费”等等等等,这庆典般的夜市……无一天不在烧着正义门的钱。
当然了,这样的热闹,也是很给他们长面子的。
前文说过,要运作一个成员过百的大门派,本身就已不易,若你还要让这个门派在日常之外再承办这种持续近半个月的大型活动,那就更考验你这个门派的综合实力了。
除了要有钱,门派内管理层的统筹能力、中层的调度能力、基层的执行力等,都很重要。
你把事情办得利落风光,就相当于是在向武林同道展示实力;而你的门派办成的这件事儿,也会成为日后你与其他人打交道时可以拿出来说的无形资产。
孙亦谐和黄东来都是喜欢搞事之人,自是一进城就被这夜市吸引了,再加上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可以松口气了,所以,两人都显得兴致高昂,好似这一路的劳顿都已消了大半。
但淳空跟他们不一样,人家是出家人,讲究个清心寡欲、少惹是非;这次要不是少林寺收到了正义门发出的请帖,点名要淳空来,淳空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参加什么少年英雄会。
故而,淳空对这凑热闹的事儿是完全不感兴趣的;进城后,他谢过了孙黄二人的“便乘之恩”,随即就匆匆告别,拿着他师父的手书奔白马寺“挂单”去了。
当然,他走了……也好。
从嵩山过来这一路上,孙亦谐和黄东来也跟他聊了聊,结果发现这货特~别正经;在他俩的眼里,淳空这孩子就像是一个用天真的面粉和无聊的清水捏出来的面团,顺带还用佛法这种酵母发酵了一下……像这种配方,最后只能做出一碗名为“高僧”的阳春面来。
而他们两个呢,一个是让你腹泻的火锅,一个是让你痛风的海鲜,跟这和尚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淳空走了,更好,他俩更自在,可以去夜市上浪了。
两人先是去客栈办了入住,撂下了行李和三叉戟,随后就上了大街,溜达了一段儿,便找了个路边小摊一坐,一人一碗驴肉汤,就着馍馍,先垫了个五分饱。
然后又到街上走着,看看那些卖艺杂耍,瞅瞅那些地摊上的假首饰,欣赏一下捏糖人的传统工艺,再深吸一口空气中那由食物、脂粉、泥土、草料、金属、马粪、灯油等气味混杂在一起的复杂味道……那叫一个美。
你要问这有什么可美的?
我只能说,这就叫“闻人味儿”,或者说“闻市井气”。
这个味儿,在我们这个年代,尤其大城市里,基本已闻不到了;或许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在童年或是对故乡的记忆中寻回一些类似的气息,但年轻人嘛……大多还是对汽车尾气以及遛狗不牵的傻逼留在绿化带上的狗屎气味比较熟悉。
孙亦谐和黄东来就这么一直逛到了戌时三刻(晚八点四十五分),到了这会儿,夜市便也接近了尾声。
古人的生物钟和今人比起来还是非常健康的,对那时的大部分人来说,熬到晚上九点时的感觉,就跟我们现在熬到午夜的感觉类似——就算兴致再高,也会开始打哈欠了(当然也有很多现代人整夜都很精神,要到天亮才犯困,是的,我知道你们存在)。
因此,这个时候,行人渐渐少了起来,路边的摊贩也开始陆续收摊。
不过,孙亦谐和黄东来的夜游,显然还没结束,甚至可以说刚刚开始……
两人都是名门之后,他们又怎会不知,但凡是大一些的州城,都会有通宵营业的“夜场”存在。
在大朙,绝大多数的“夜场”都是青楼,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江南沿海一带,坐落于上海县内的“星辉楼”;听说有很多朝廷大员甚至愿意冒着被罢官的危险乔装改扮去那儿玩乐,足可见其魅力非凡。
孙亦谐也一直想去一次来着,只可惜孙老爷对他这方面管得很严,完全不让他逛窑子,别说星辉楼了,连杭州的青楼他都没法儿去。
黄东来也差不多:一来,蜀中黄门乃是名门,就他一个少主,管教自然要严些;二来,他们这代已经家道中落,虽说饿不死吧,但也没那么多闲钱可以挥霍在青楼这种地方。
但今儿可不一样,两人远在洛阳,离家都很远,没人管了。
他们身上的盘缠呢,也都还剩不少;他俩倒也不是有多想去嫖,只是来到了这个可以合法开青楼的宇宙这么多年,还从来没逛过一间呢,就算出于好奇,他们也想进去见识见识。
于是乎,戌时将尽之际,这俩傻帽儿在街上找到了一栋仍旧灯火通明、且门面颇为奢华的建筑。
两人贼笑着对望了一眼,乐呵呵的就一齐迈步进去了。
可这一进去,他俩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他们立刻就发现……自己好像是来错了地方。
刚才在街上看,这地儿的招牌上写的是“不归楼”;这三个字呢……得看你怎么理解了,你要满脑子想找窑子,那这名儿看着还真像窑子,但你要仔细琢磨一下,这仨字儿用在殡仪馆也合适。
他们又往里张望,见那敞开的大门里有灯光,很敞亮,还有一道屏风拦着;他们就觉得这也正常啊……屏风嘛,一是能挡挡风尘,二是可以遮一下里面那些男男女女见不得人的勾当。
另外,离着大门几步,就能听见里面有很多人说话的声音了;这说话声,男女的声音都有,人数也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