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宗师-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世的他更是熟读各类文物史籍,古玩鉴赏文书,对各类文物古玩的细致特征不敢说如数家珍,但也掌握不少。
所以,面对着这次的考较,唐顺的表现,从容不迫。
心中的些许压力,倒也不足以撼动他的信心和底气。
走近长桌,目光逐一扫过三件文物,唐顺随即笑道:“这三件文物之中,这方印玺,诸位应该无需我再多言了吧?”
雍正印玺乃是他发掘出来的,鉴赏的细节,相信没人会怀疑的水准。
众人闻言,都是纷纷颔首,陆续赞同。
唐顺见状,这便笑道:“剩下的两件,我便从这只碗入手吧?”
“好!”
作为这只碗的捐献者邹永强,率先拍手赞成。
唐顺看了邹永强一眼,冲着对方微微颔首,随即问道:“可以上手的吧?”
袁建华慈蔼一笑,递给唐顺一双白手套。
唐顺接过,道了声谢,迅速戴好手套。
这才弯腰,伸手拿起那只碗细细观摩,认真端详起来。
看了片刻,唐顺便是讲道:“这只碗,应该是清仿宣德釉里红三果纹碗吧?”
众人都是笑容不改,一言不发。
只是目不转睛,淡然的看着唐顺,等待着唐顺的后续鉴别。
釉里红瓷,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
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
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虽然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是铜红釉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会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
火候一旦过大,铜红釉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而导致纹饰不连贯。
当时烧的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所以无法大规模生产。
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一直延续到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瓷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
洪武年间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
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
一直延续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才真正烧制出呈色较正的红色。
第两百零五章 宗师私赌
众人瞩目之间,唐顺脸色肃穆,不苟言笑起来。
他借助着袁建华提供的鉴赏工具,凭借着自身对釉里红瓷的了解,而仔细观摩着手中的小碗。
这只宣德釉里红三果纹碗的造型,呈撇口、深弧壁、圈足。
外表碗壁画着釉里红纹饰,仔细观摩,不难看出,这些壁画乃是石榴、柿子、桃等三种吉祥纹饰。
石榴代表多子多孙,柿子代表事事如意,桃则代表健康长寿。
仔细观摩过纹饰之后,唐顺便是开始端详包浆。
这只碗的包浆厚重,釉里红发色纯正,釉彩鲜明浓艳,跟宣德年间的釉里红瓷表现极为相仿。
唐顺翻过碗身,看向了碗底。
碗底圈足内,写着‘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楷书底款。
唐顺仔细鉴别了下底款的字迹表现,循着记忆对比了下清朝康熙时期的官窑款识,随即眉头微微挑动了下。
这只碗的底款,跟康熙时期常用的底款略有出入。
观摩到这一步,唐顺的心中,基本已经有所断定。
粗略一看,这只釉里红三果纹碗应该是清朝康熙时期,仿制明朝宣德釉里红的官窑精品。
釉里红瓷,创于元,兴于明。
明朝之后,清朝之中,釉里红瓷因其鲜艳的纹饰,依旧是被追捧的佳作。
像这类釉里红三果纹碗,在清朝康熙、雍正时期都有烧制成品。
只是相较之明朝宣德年间,清朝康熙时期本朝烧制便较为少见。
这种少见,主要原因还是目前发掘出来的制品,相较之少见。
具体如何,目前还无法参透史实的。
但总体而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这只釉里红三果纹碗是康熙本朝本款的话,其收藏价值无疑是极高的。
只是可惜……
心中暗叹了声,唐顺略显遗憾的摇头放下了碗。
“看完了?”
看到唐顺放下碗,众人纷纷挑眉,眼神期待起来。
洪谦更是笑容满面,呵呵询问。
唐顺微微颔首,含笑道:“差不多了吧!”
“如何?”洪谦笑问。
唐顺没有着急回答,而是看向了这只碗的捐献者邹永强,道:“邹老板,小子可斗胆评赏了啊?”
“请!”
邹永强含笑颔首,从容示意。
征得邹永强应允,唐顺这才笑道:“这只碗确实是清朝康熙仿制明朝宣德年间的釉里红三果纹碗样式制品,从其胎质、釉色、彩料等细节,不难看出还是一件精品。”
听着唐顺的断定,场中众人的眉头,都是情不自禁的跳动了下。
其中,尤以袁建华,洪谦的异样表现最明显。
二人的脸色,都是有着细微的变化。
但是,他俩都是默不作声,没有表态。
而是神情凝重的盯着唐顺,静等着唐顺的后话。
唐顺察觉到袁建华和洪谦的表情变化,从容一笑,接着道:“只是可惜,这只碗却并不是清朝康熙时期本朝烧制的!”
“哦?”
唐顺这话说出来,袁建华和洪谦的目光纷纷骤亮。
原本凝重的脸色,都是纷纷缓和了下来,皆都变得饶有兴趣起来。
“你且细说!”
洪谦颔首一笑,催促示意。
唐顺见状,冲着洪谦颔首一笑,随即再次拿起了这只釉里红三果纹碗。
他一手举碗,一手指着碗壁间的釉彩讲述道:“这只碗的釉里红虽然发色到位,但若细看的话,却会发现,其发色并不是多么纯正,其中隐约有些泛黑。”
“而以在下所了解,清朝康熙年间官窑若是出现这类呈色的釉里红,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保存下来的。”
“另外,诸位请看,这只碗的胎质。清朝康熙年间的釉里红瓷的胎质较为厚实、坚质且细腻。而这只碗的胎质虽然也做过精细处理,但较之康熙本朝而言,却依旧有所出入,略显粗糙了些。”
“然后,大家再看底款的款识。这只碗的款识,乍然看的话,跟官窑制品相差不大。但是,我们用放大镜仔细再看,却会发现,这个底款的字迹,较之官窑还是略欠工整。特别是这个繁体‘製’字,出入最是明显。”
说到这里,唐顺停顿了下,脸颊的笑容更是浓郁。
他环顾了一眼簇拥过来的众人,这才举着碗再次讲道:“最后,我们再看包浆。这只碗的包浆虽然温润厚实,但是较之康熙年间的制品,却仍然差了些许,不够圆润沉淀。”
“别说是康熙年间,即便是乾隆年间的,都是仍有差别。所以,综上所述,在下断定,这只仿明宣德釉里红三果纹碗,应该是清朝中后期民窑仿制的成品。”
“虽然是清朝中后期民窑所制,但其品相表现依旧相当精美。可以肯定,烧制者应该是一位高手。这只三果纹碗,依旧具有不小的收藏价值的。”
“如果放在外面的话,估计也会被许多人当做本朝本款热衷收藏。”
本朝本款,是指物件题写的款识跟烧制时代是一样的。
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题写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题写前朝的年号款识,以表达对前朝曾达到的工艺水平的一种崇敬和缅怀。
这种底款,称之为寄托年号款,简称寄托款。
说到这里,唐顺放下了碗,抬头含笑扫视着众人。
显然,唐顺该做的评赏,都已经说完了。
“好!”
“不错!”
刹那间,袁建华和洪谦纷纷拍手,爽朗称赞。
场中的其他人,也都是纷纷颔首,含笑点头。
看向唐顺的目光,皆都浮现起赞赏之色。
“小唐啊,了不起!这只三果纹碗当初不少专家观摩时,都差点走眼。你却能够一口道破,且如此精准,你的本事,很好!”
洪谦毫不犹豫的竖起了大拇指,冲着唐顺连声赞赏。
“哈哈哈!”
袁建华哈哈大笑,在旁边止不住的得意洋洋,看着洪谦和吴友华笑道:“怎么样?小唐的本事,老夫没有刻意吹嘘吧?”
听着袁建华得意洋洋的笑声,吴友华和洪谦都是无奈一笑。
“算你赢了!”
吴友华和洪谦对视一眼,皆都无奈叹道。
“哈哈哈,那你们可得愿赌服输!”袁建华当即喜道。
唐顺闻言,不由微微诧异,神情惊疑的看着袁建华三人。
吴友华瞥了一眼唐顺惊疑的表情,随即慈蔼笑道:“在你到来之前,袁老鬼不止一次在我们面前,夸赞你的鉴赏本事。称你的眼力,不在我们这些老家伙之下。”
“所以,我们心感不服,有些不愿相信。于是,便私下立了个赌约,想要验证一下。若你的表现,当真符合他的称赞,我们两个老家伙,便各输他一瓶老窖。”
【作者题外话】:求银票啊~
第两百零六章 剔犀工艺
听着吴友华的解释,唐顺一阵无言。
敢情几个老家伙拿他对赌着呢!
心中一阵无语,又有些受宠若惊。
无论是袁建华,还是吴友华,或者洪谦,都是文物界、古玩圈的宗师人物。
唐顺有资格让他们联手约赌,无疑彰显出三位宗师人物对他的重视。
如果他们都对唐顺心怀轻视,或者不屑一顾的话,压根儿都懒得考较。
有这场考较,才彰显出他们对唐顺的重视。
所以,心中原本的些许不畅,反倒瞬间烟消云散。
心下飒然,唐顺抱拳,向着三位宗师人物笑道:“能被三位长者这样抬爱,乃是小子荣幸!”
听着唐顺的恭维,性情最为爽朗的洪谦不禁赞道:“好小子,虚怀若谷,谦卑有礼,很不错!”
洪谦的这番称赞,尽显对唐顺的肯定。
周围其他人看待唐顺的眼神,都是变得更加佩服起来。
年纪轻轻,能得宗师人物这样的肯定,以后的前景,大有可为。
慕容卿的嘴角,都是不知不觉翘了起来,看向唐顺的清澈眸子,泛起了笑意。
“好了,接下来,便再看看这件吧!”
吴友华这时候笑了起来,继续示意唐顺。
这话传开,办公室内的氛围,再次沉寂下来。
袁建华和洪谦也都是纷纷闭嘴不言,再次含笑关注起唐顺。
其他人更是缄默不语,神情期待起来。
唐顺见状,也不多言,开始上手另外一件文物。
这是一件造型简朴,却雕刻着精美纹路的长方形盘子。
这件盘子长约40公分,宽约15公分。
通体黑漆,满雕如意纹,深刻之中显露数层红漆夹在黑漆之间。
如意纹卷曲对称,漆色沉稳纯净,盘底断纹细密自然,尽显刀工婉转流畅。
唐顺上手端详观摩了片刻,便是了解了这件文物的背景。
这是剔犀制品!
所谓的剔犀制品,乃是属于漆器工艺。
一般情况下都是以红黑为主的两种色漆,在犀牛角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
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
然后用刀以45度角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
由于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得名“剔犀”。
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与剔红相比较,色彩比较丰富,而题材上相对来说却比较古朴而且单一。
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所以,燕京、晋省等地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
该工艺20世纪初在国外得到重视,在我国唐代始有出现,至元代趋于顶峰。
同时涌现出一批如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匠师。
传至明代宣德年间,曾盛行一时,影响遍及江河流域。
嘉庆年间,绛州名匠张凡娃结合本地特点加速发展,形成有北方特色的雕漆工艺,使这一特殊工艺才得以扎根发芽流传至今。
这种工艺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剔犀”技艺,保护单位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由何俊明大师所传承。
日前,部分收藏家格外青睐剔犀工艺品。
若能收藏一二,确该庆幸。
剔犀工艺具有耐腐蚀,耐磨擦,抗高温且愈磨愈亮等特点。
剔犀器属于漆器之中的精品,是贵族之家的奢侈品。
当今传世品中更十分稀少,才愈发彰显出珍贵价值。
脑海之中泛过有关剔犀制品的相关史记,唐顺便是仔细观摩这件剔犀长盘。
首先,他便掂量了下这件长盘的重量。
剔犀制品,都是以犀牛角为主要原材料的。
所以,其材质重量,较之其他漆器有着明显差别。
从重量的区别,唐顺足以断定,这件剔犀长盘的材质属于犀牛角无疑。
确认材质,唐顺便是观察刷漆的厚度,及雕刻的纹路等外表造型。
借助着放大镜的效果,唐顺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件长盘委角,圆边,斜壁,平底,浅圈足。
通体为黑、红两色漆相间髹(xiu)饰,漆层肥厚,盘边髹红漆。
采取乌间朱线的做法,以斜刀刻绘纹理。
盘心云形开光,内饰团云纹,四角饰连续回纹。
盘内、外壁皆饰如意云纹。
刀工精致细腻、磨退圆润。
纹饰自然宛转,如行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