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鉴宝宗师 >

第146章

鉴宝宗师-第146章

小说: 鉴宝宗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兄弟,还请受累,代为掌眼!”

    乔三爷目光骤亮,也是看向唐顺,眼神热切的请求起来。

    唐顺闻言,颔首应承。

    “这玩意儿很值价吗?”

    霍元伟再次发扬起不耻下问的优秀作风,好奇询问起来。

    “若是真品,便算得上是个好物件儿!”

    唐顺颔首一笑:“至少,比之前面的其他拍品,更加出彩。”

    “噢?能值多少钱?”霍元伟追问起来。

    “若是正规拍卖的话,不会低于一百万。”唐顺笑道。

    “这么小个物件儿,居然这么值价?”

    霍元伟啧啧嘴,忍不住惊奇。

    这只鸟食罐,总体还不及他一只拳头大,却能卖出百万高价。

    古玩这行,还真是暴利耶!

    唐顺没再理睬霍元伟,起身走向拍卖台,排队等待鉴赏。

    期间跟陶云金颔首致意,寒暄了两句。

    一番鉴别之后,唐顺返回了座位。

    “怎么样?”

    霍元伟按捺不住好奇,率先追问起来。

    乔三爷更是目光灼灼,龙七哥和谢高秋也是意动不止。

    “是真品!”

    唐顺颔首一笑,讲述道:“这件鸟食罐上面的青花用料,跟元青花一样,都是采用的苏麻离青。从其纹饰和发色来看,算是开门到代的。”

    开门到代,便是指这个物件儿是大开门的本朝本款的。

    听到唐顺的讲述,乔三爷喜笑颜开,松了口气。

    龙七哥和谢高秋都是颇为意动。

    但碍于乔三爷已经率先开口,表明看中了。

    所以,他俩也只好无奈放弃,不便抬价。

    看着乔三爷热切的样子,唐顺提醒道:“这件鸟食罐是真品无疑,不过,却无款识。相应而言,价值便要大打折扣。所以,三爷出价的时候,还请注意。”

    “好!多谢唐兄弟提点了!”

    乔三爷拱手一笑,对唐顺心怀感激。

    “师父,仅从纹饰和发色,就能断代。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讲究啊?以我来看,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出奇的特征嘛,你又是怎么分辨的呢?”

    霍元伟不耻下问,丝毫也不遮掩自己是古玩白痴的形象。

    唐顺闻言,思索了下,耐着性子为霍元伟讲述起来。

    既然霍元伟有心跟他学习鉴宝,那么,他便没理由不教。

    适逢其会,恰遇青花瓷,他便趁这机会,认真地为霍元伟上一堂课。

    “青花瓷器,始于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清康熙年代。”

    唐顺措辞之后,便是肃然讲述,娓娓道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青花瓷占据着不可或缺,尤为重要的地位。”

    “历经数个朝代,将近千年的发展,青花瓷的兴盛和烧制,有着明显的起伏和波折。”

    “其中,唐代时期,青花初始,烧制工艺并不成熟。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这个时代的器型,均以小件为主。分别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

    “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作者题外话】:五更完~日常跪求银票哟~

 第三百零六章 唐顺授课

    唐顺细细讲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不仅霍元伟听得津津有味,旁边的章立宝、谢高秋、乔三爷和龙七哥都是认真聆听,一副专心受教的样子,不敢打搅。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宋代时期,鲜少烧制。这一点,从如今国内出土的宋青花数量,可以大致推断。”

    “迄今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977年。”

    “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

    唐顺细细讲述,谆谆教诲,肃然认真的样子,尽显严师风范。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省本地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因此,这些宋青花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说到这里,唐顺停歇了下,缓了口气,才接着讲述。

    “相较之唐宋时期的粗制,真正成熟的青花瓷是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

    “元青花瓷器的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

    “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

    “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

    “其中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长篇大论之间,唐顺的嗓子都是略微干燥。

    停顿下来,呷了口茶,润了润桑,他才接着讲述:“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元青花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讲述到这里,唐顺犹疑了下,着重细述:“元青花做植物纹饰时,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

    “做动物纹饰时,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做辅助纹饰时,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云朵、蕉叶等。其中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

    “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的。”

    听着唐顺细数家珍,详细讲解,霍元伟等人皆都是受教不已。

    特别是章立宝,耳闻着唐顺的讲述,更是眉飞神舞,心神激荡,喜不自禁。

    古玩这行,考究极多。

    对历史和专业知识要求极为严格,缺一不可。

    想要学习,并且精通,没有名师指点,进步是极难的。

    哪怕章立宝已为大家,但在古玩这行,依旧捉肘见襟,经验有限。

    因此,一直以来,章立宝都是想要拜从名师,以求指点。

    但很可惜,这行师承不易。

    迄今为止,他也没有拜得名师求教。

    今日唐顺授课,教导霍元伟,适逢其会,被他所见,不由惊喜交加。

    仅从唐顺这番细致讲述,章立宝便获益匪浅。

    心神激动之余,更不免敬佩,崇拜唐顺的真知灼见,丰富经验。

    对于章立宝的心情,唐顺倒是无从得知,他也没有在意。

    一门心思为霍元伟解惑,并传授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之前讲述的,都是唐宋元三代的青花史实。接下来讲述的,便是明清时期的。”

    唐顺呷了口茶,继续讲道:“相较之唐宋元时期的青花工艺,明清时代的工艺,则又有进步,并趋于鼎盛繁荣。”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

    “只是很可惜,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然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仍然无法延续康熙时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纵观青花瓷器的发展历史,其中,尤以明朝时期发展最大,变化最多,进步最高。期间自明初洪武年间,历经两百多年,直逼顶峰,为清朝时期的盛势奠定了极深的基础。”

    唐顺略作停顿,细数下来:“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这个时期的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

    “当然,大体未变,但许多细节却有了变化。如植物纹饰时,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

    “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

    “如动物纹饰时,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还出现了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如辅助纹饰的如意云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其中,更多不记年款,带款的器物极少。”

 第三百零七章 博学震大家

    “历经数个朝代的发展,时至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器便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唐顺逐一细数,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此期所用青料,主要是‘苏泥勃青’,即‘苏麻离青’。又称苏泥麻青、苏勃泥青等,简称‘苏料’。”

    “这种材料的名称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

    “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总之,使用苏麻离青烧制的青花,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

    “器型以盘、碗、壶、罐、杯为主。期间也有出现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总体而言,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聆听着唐顺的讲解,霍元伟两眼放光,热崇至极。

    仅从这份渊博的知识,足以尽显唐顺的宗师风采。

    章立宝都是心生艳羡,羡慕霍元伟,居然拜得唐顺为师。

    若是他能有这样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宗师指点,他的成就,还会更高。

    唐顺呷了口茶,稍作停顿,便是继续讲解道:“宣德之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并且从正统初期更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当然,空白期并不意味真正的没有,许多瓷窑仍有私下烧制。总的而言,这一时期的青花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

    “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

    “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

    “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更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

    “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

    “其中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则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呷口茶,润润嗓,毫不理睬霍元伟他们的震撼神情,唐顺神色从容,持续讲解:“较之前朝,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烧制工艺又有细微变化。”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偶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

    “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

    “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