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盛唐陌刀王 >

第431章

盛唐陌刀王-第431章

小说: 盛唐陌刀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嗣业没好气地痛斥道:“现在还不迟,立刻就去控制局面,不要让消息传出去,让所有的知情人都闭嘴。”

    “喏,奴婢这就去办。”程元振刚要转身退出去,李嗣业突然叫住他说道:“等等,我调给你三千御林军,务必要把这件事情办稳妥。要知道长安遗留的人中有多少人倾向李亨,最好给我办得干净利落,莫要让此事变做丑闻。”

    “喏!”

    ……

    等到程元振带着兵赶到李瑱藏身的宅邸时,几个宗室子弟已经把李瑱装进了棺材里,差点就盖棺钉钉了。

    他立刻命令士兵们把他从棺材里抬出来,直接穿敛上皇帝的礼服,又将两个披麻戴孝的儿子一并带走。

    在场的亲属和下人们还没反应过来,他们不知道叛贼抢李瑱的尸体做什么。程元振却笑眯眯地说道:“本来这件事情我希望你们保密,但咱家怎么能够管得住你们的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们永远都不说话。”

    程元振话音落下便残忍地挥动了手掌,御林军的兵卒们端平了擘张弩对准他们抛射出箭矢,然后抽出横刀对宅子里的所有人进行了残忍灭口,连几岁的孩童和妇人都没有放过。

    他双手捅在袖子里眼角含笑,红色的血液流淌到他的脚边,连忙后退两步站在台阶上,又高声指挥着下令道:“所有人都把现场给清理干净,尸体暗中转移不要被发现,宅子里打扫干净不要留下血迹。”

    他命人将宅子中所有人灭口后并未善罢甘休,又派人暗中潜伏下来,但凡有进入宅邸的人都抓起来秘密拷问,力求做到绝对无漏网之鱼。

    李瑱的尸体被装进了皇辇,连夜送进了太极宫中。程元振特意从掖庭宫招来几个犯罪的奴婢,命他们戴罪立功伺候新皇帝。

    当晚宫女们在殿中瑟瑟发抖,因为躺在龙床上的是个脸色青黑的尸体,听说这位恒王殿下还是上吊死掉的,会不会半夜诈尸变为厉鬼,取了她们这些可怜宫仆们的性命。

    李瑱的尸体在太极宫中停放了六七天,程元振特地命人从皇宫中的冰窖中取出冰块来进行保鲜,但如此也不能阻止尸体的衰败过程,皮肤上已经出现了青黑色的斑点。

    程元振将情况上报给李嗣业,李嗣业最终拍板,决定把登基的时间提前三天,命程元振做出周密的安排。

    登基的前一天夜里,程元振带领十几名心腹太监进入太极宫甘露殿中,给“皇帝”的尸体穿上了衮冕的礼服,又命人给李瑱的尸体化妆,涂抹铅粉遮盖尸斑,将青色的嘴唇涂作红色。化了妆之后看上去更可怕,别说宫女,就连小太监站在身边都瑟瑟发抖。

    登基大典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皇帝要步行到太庙祭祖,然后亲自登上大明宫宣政殿接受群臣朝贺,这些事情都不是一具尸体能够办到的。程元振于是又屁颠地跑过去求问李嗣业该怎么办。

    “这种事情都能把你难住,就以李瑱的名义先下一封诏书,说朕身体欠安,登基大典一切从简。等到登基的时候能乘坐皇辇就乘皇辇,需要走路的地方,就找两个身材粗壮有力的宫女架着他走,赶紧把这件事情给办好了。”

    ……

    登基大典如常召开,被李嗣业胁迫而来的文武百官站在宣政殿前的广场上,由于事情的特殊性,只有李嗣业、徐宾、燕小四和程元振少数几个人能接触到“皇帝”,其余大臣都只能远远地看着。

    最后登上宣政殿的这一段旅途堪称破费周折,五六个宫女轮换地架着皇帝的尸体往龙首道上方坡道挪动,累得他们满头大汗。当然这还不是最难受的,由于阳光直射温度变高,李瑱被龙袍裹得严实的尸体发出了难闻的臭味,呛得她们眼泪直流。

    她们好不容易将“皇帝”扶到了大殿之上,面朝群臣站立。李嗣业作为第一功臣站在距离“他”几丈远的地方,带领文武百官一起做戏。

    “恭贺吾皇继承大统,祝皇上江山永固,千秋万岁!”

    李嗣业带领群臣跳起拜舞,随后跪地叉手拜伏。

    然而站立在那里的“皇帝”发不出任何声音,程元振早就有了应对的办法,捏着鼻子把耳朵凑到“皇帝”嘴边,然后扯开圆润的嗓子高声喊道:“陛下说,众卿平身。”

    大臣们顺从地站起来,他们望着上面那个机械如僵尸站立的皇帝,心情十分复杂。很快他们又听到太监在上面喊:“朕身体有恙,登基大典就此结束,退朝吧。”

    等把所有大臣打发走后,李嗣业和程元振把李瑱又弄回到太极宫甘露殿内,继续用冰块镇着。

    第二日,他们以皇帝的名义发下圣旨封李瑱的两个儿子分别为英王和义王。等到三天之后,程元振对外宣布皇帝驾崩,临终前写下诏书,将皇位传给英王李继玄,改年号为元朔,此时为李亨乾元二年,李继玄元朔元年。于是李嗣业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第二场登基大典,两次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个傀儡朝廷堂而皇之地立了起来。

    新皇登基后不久,开始封赏安定关中的功臣。李嗣业已经官拜太尉,封爵西凉王,新皇帝又加封他为最为显赫的一字王,由于他出身关中三原,又常年在陇右道的安西、北庭河西担任节度使,为其主要势力范围所在地。按照先秦时期《尚书·禹贡》对九州的划分,陇右道和京兆府被称之为雍州,按照以古为贵的说法,李嗣业被封为雍王。特赐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参赞不名的特权,又被赐给了九锡。

    所有人都明白这样的封赏意义重大,对李嗣业来说又毫无意义,这一切只是李嗣业一人的独角戏,无论皇帝,还是满朝文武,都不过是他手中的提线木偶。

    在李嗣业的授意下,李继玄封他最为倚重的段秀实和燕小四、田珍、白孝德四人分别为郡王,幼子李旭为雍王世子,李崇豹为上党郡王。其余将领如赵崇玼、臧希液,王滔,阿史那啜律为郡公,还有许多燕军旧臣降将,如严庄、高尚、崔乾佑等人,还有朝廷降臣如程元振、郭曦、李光弼等人,都被封为了县公,其余各军将领都封了大大小小的爵位。这样才算是跟随他多年征战将士们的一个安慰和报酬。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

    李亨乾元二年秋,李继玄元朔元年,燕史思明顺天元年,这是同时存在的三个政权的年号。

    这一年的秋季十月,史思明进攻太原失败,河东节度使邓景山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邓景山从胜利的喜悦中回过头来往南张望,却发现上党早已易手,朝廷也已经再次丢失了关中,皇帝李亨直接南逃去了襄阳,他已经无人可效忠。而且眼下也处在了两大叛贼的夹缝中,只要被他们两面夹击,他必死无疑。

    在邓景山看来,最大的威胁不是远在幽州的史思明,而是蛰伏在上党的李崇豹。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史思明虽然已登基称帝,但幽州与并州不是一个地理范围,史思明若想要入河东,就要受到地形的阻挡和限制。但李崇豹占据的上党就在河东的地理范围内,对方占据着上党盆地和整个太行山、太岳山南段,只要李崇豹穿过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的山口,就可轻松北上攻克太原。

    邓景山之前还尚未感受到自己要经历命运的抉择,但现在他已经有了危机感,他应该考虑一下,大唐社稷一旦不存在,他又当何去何从。

    他最终决定率军南下攻克上党,就算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也要把河东这块地全部掌握在手中。

    李崇豹得知邓景山要进攻上党,提前率部进军武乡县和沁县一带驻守,依仗地形险峻只守不攻,邓景山接连进攻了两个多月,都被李崇豹带兵击退。邓景山只好率部撤向了太原,继续坚守河东,寻找新的进攻时机。

    李继玄登基刚一个月,李嗣业便向傀儡皇帝请旨意,要亲率六万之众稳定河西走廊局势。为什么说是稳定而不是收复呢?因为这时河西走廊还尚未全被吐蕃占领,至少河西四郡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都还在收缩防御的朝廷手中。

    他留下燕小四镇守长安,又任命曹安定为京畿留守,程元振为内侍省监事兼右监门卫大将军,以三驾马车的结构来保持长安后方的稳定。

    眼下是最佳攻略河西的时机,吐蕃人虽屡屡侵犯,交通要道和主要城池还掌握在唐军的手中。如今朝廷新败龟缩江东,武关方面不会有任何压力,潼关有田珍坐镇,但史思明在太原新败,暂时不会有力量进军中原,他唯一需要提防的是逃往汉中的郭子仪。

    这位郭司空可是唐王朝大大的忠臣,他可以肯定郭子仪将会是最后一个被他消灭的对手。李光弼可以投降,仆固怀恩可以被逼反,但郭子仪凭借顽固的意志,绝对可以坚持与他抗击到最后,到那时就算大唐王朝被消灭,只要没有消灭郭子仪,他就没有安稳消停的一日。

    所以他出发河西前,他特意安顿阿史那啜律为凤翔郡太守兼任大散关守将,监视陈仓道的动向,其余三道如褒斜,党骆、子午道均有得力守将坐镇,由燕小四和曹安定协助中书侍郎兼雍王世子李旭监管。

    元朔元年十一月初,李嗣业以侍中徐宾为行军主簿,段秀实和白孝德为左右先锋,率七万河西军进军陇右道。

    现任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坐在凉州城内待守观望,从长安传来的消息一个比一个糟糕,也使得杨中丞的心情逐渐恶化。他认为自己是时候调整心态了。如今河西空虚,急需得到中原朝廷的援助。他觉得自己不妨放低标准,不再苛求大唐还是以前的那个大唐。快要饿死的孩子还在乎是不是亲娘,只要有奶便是娘。

    李嗣业大军到达兰州时,蛰伏隐藏在寺庙中的道长赵正一彻底恢复了生机,他一把鼻涕一把泪抹着嚎哭道:“主公,我在兰州担惊受怕地等了你两年啊,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我没有白等。”

    李嗣业扶着他的肩膀安慰他道:“你放心,我今日与你团聚,绝不会再把你抛下。由于这二年来被朝廷阻隔在中原,燕小四的玄武炮营浪费完火药弹丸,就再也没有找到补充,如今我要立兰州为陇右道之京畿,在此设立兰州军械司,任命你为工部尚书,加爵位金城公。

    老道长激动地连忙跪地叩首:“多谢主公赐给我爵位,只是贫道乃化外之人,岂能领受世俗富贵。”

    “这个不冲突,你既可以是闲云野鹤的道家修士,也可以是我的工部尚书。我们两年未能来兰州,你一定有什么东西要送给我。“

    “主公请随我来,”赵正一抬起袖擦拭了一下眼泪鼻涕,带着他往清凉寺内走去,穿过山门进入正殿和前院,再迂回到达后院,只见后院里堆满了草铺和草席,赵道长随便掀起一个,就能够看见下面躺着一架厚重的火炮。在其中一座偏殿内,李嗣业见到了堆积如山的火药箱和圆球状的弹丸。

    李嗣业惊喜地握着这些弹丸道:“好啊,这下我的玄武炮营又有用武之地了。”

    他在兰州城征调了三万百姓为辅兵,负责搬运粮草和火炮弹药,从乌鞘岭进入河西境内。

    此时的李嗣业已经征战半生,身披重甲依然能够用陌刀斩断敌军马首,只是岁岁月催人老,鬓角的头发已经苍白,再厉害的英雄也有迟暮的一日。

    军队驻扎在乌鞘岭下时,黄昏时分他登上了其中一座山头,回头望向陇右关中方向,山川交织横断在苍天之下,黄河如同玉带在山脉间缓缓流淌着,那些隆起的山脊仿佛龙的脊背。过往的一切如同画面般在他面前重现,从河西一路进军,又从中原回到河西,他的人生仿佛走了一个大大的弧线。失去了许多,但似乎也得到了很多。

    当初若是如今日这般坚定决绝,想必他该是另外一份光景了。

    他心中感慨万千,开口吟诵道:“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西、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徐宾站在他的身后,似乎感念到他心中所想,突然开口说道:“主公,你现在也是在走弯路,既然已经攻入关中与朝廷撕破脸皮,为何还要扶持一个傀儡,你应该建立新朝登基为帝,让世人只记住过去大唐那个绚烂的瞬间,开创出一个新的辉煌。”

    李嗣业摇头笑了笑道:“你是真的不懂我,现在的形势对我们来说,依然挂着大唐带名号,做起事情来也更容易得多。”

    他转身往山下走去,突然又回过头来说道:“走吧,下山去商讨一下接下来的进攻方向。”

    李嗣业与徐宾回到营帐中,立刻派人把段秀实和白孝德叫过来,坐在交椅上说道:“我们回到河西,当然要弄出点动静来,第一战应该选择哪个方向。”

    白孝德立刻朝向李嗣业叉手道:“当然是直扑凉州武威,给杨志烈一个下马威,逼迫他投降。”

    “哦?”李嗣业反问他道:“他要是不愿意投降呢?”

    “那就直接攻城把他给打服。”

    徐宾坐在右侧眯着眼摇头发笑,白孝德顿觉不妥,问他:“军师难道有不同意见?”

    徐军师捋须笑道:“杨志烈又不是敌手,我们无需给他下马威,也不需要打服。主公率兵前来河西,是为了稳定我们的大后方陇右道。想要稳定局势,不能先朝自己人显现出威风,而应该驱逐吐蕃,还河西稳定。到时候杨志烈何去何从,我们再关起门来内部解决。”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四十一章 收复白亭、交城守捉

    李嗣业笑着点头赞同道:“徐公所言正合我意,如今我们不再是叛逆,我们就代表着朝廷,自然要做朝廷该做的事情。吐蕃进逼陇右河西,占据了鄯州和石城堡,又控制了白亭守捉和交城守捉,使得武威和张掖之间的联系中断。在我看来倒不如重新夺回白亭和交城,彻底打通河西走廊才是正途。”

    “况且我们率领这一军中有不少河西子弟,我昔日发誓要带他们回来,自然是要把河西从吐蕃人的围困中解脱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