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陌刀王-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仆固怀恩朝他摆了摆手,校尉慌忙谢恩退了出去。
郭子仪满面愁绪地说道:“此事只能瞒得了一时,李嗣业进入关中的事情终究还是会人尽皆知。怀恩,我们如之奈何啊?”
仆固怀恩走到郭子仪身边低声嘀咕道:“瞒不住三军将士尚可挽回,但是必须要瞒住陛下才行。”
他连连摇头:“不可,欺瞒君上且不说是大罪,如今李嗣业一入关中,长安便是危如累卵,我们岂能罔顾陛下的安危,万一朝廷上下落入贼子之手,我们就将成为千古罪人。”
“可令公想过没有,郭英义在龙门渡口失守,他损失的兵力不过七千余人,我们在蒲津渡尚有五万兵马,潼关也有两万人固守,更别说陛下守御皇宫的御林卫也有两三万人。李嗣业虽兵强势足,但他战线拉长补给吃力,且将兵力分散在了潼关和上党等地,如今在关中的兵力比起我们只少不多。令公起大军与其决战尚不知胜负,又何必自暴自弃?”
“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阉人和皇帝,这些阉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若是让他们知晓龙门渡失守,必然要劝说皇帝南逃。我们唯一的生机就在这里,现在关中军民人心尚在,三军将士尤在保卫圣人,保卫长安,若是让他们得知皇帝再次逃遁,恐怕就是再热的血也要凉了,到那个时候,令公就算再有抗敌之胆魄,恐怕也无力回天。”
郭子仪闭目进入短暂的沉默中,许久才睁开眼睛缓缓问道:“你的意思是?”
仆固怀恩凑到他耳边压低声音道:“如今囤积在蒲津渡的只有朔方、龙骧二军,这龙骧军握在阉人鱼朝恩手中,令公无法统辖,如此尾大不掉,如何能与李嗣业的西凉强兵作战?况且这鱼朝恩若是知道龙门渡失守,必然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陛下,实在是一个不得不除的钉子。”
“令公你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可以给他发号施令命他北上龙门渡作战。这鱼朝恩自诩为圣人和李辅国的亲信,素来倨傲自负,必然不会听从令公的命令,那么令公就以军法从事将他杀死,将他的兵权夺到手中。然后抢先率兵前往长安近郊,与南下的李嗣业决一死战,若令公能强谏陛下御驾亲征,则我们的获胜几率越大。”
“令公只要击败李嗣业,您的声望将会达到顶点,到时候是进是退,全凭你一人做主。”
郭子仪心惊且又无奈,仆固怀恩说的这些事,从隐瞒龙门渡兵败,到杀宦官,夺兵权,再到强谏皇帝亲征,哪一件事情不是在挑战皇权?把这些事情全部经历一遍,到时候就算能胜,和造反又有什么区别?他忠心耿耿半生扶持大唐,岂能为这不忠之举。但若是不这样做,仆固怀恩所预料的事情都会发生,皇帝南逃,人心尽丧,三军士气跌落,宦官掌握兵权。在这种情况他就算有神仙的手段,也无法与李嗣业抗衡。
这是他人生迄今为止的最为漫长的思考,关乎人生命运,关乎天下安危,也关乎大是大非。然而他并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做出决定即使是错误的,他也愿意为之承担所有恶果。
最终他轻轻地摇了摇头,对仆固怀恩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若是这么做了,和安禄山、李嗣业之流有什么区别?君为社稷之本,我岂能罔顾陛下的安危?人生在世不过是顺天命,尽人臣的本分而已。我不相信经历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会挺不过这场战乱。”
“去把龙骧军使,中使鱼朝恩请过来。”
“令公!”仆固怀恩跪在地上痛声惋惜地说道:“这是令公行大义之举,立万世之名的唯一机会,你难道就不再考虑一下吗?”
郭子仪怔立片刻,毅然回答道:“我意已决,你休要再劝。去请中使鱼朝恩!”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三十章 李亨甘苦自知
鱼朝恩身着紫袍,手中捧着拂尘搭在手臂上,昂首阔步地走进了郭子仪的军帐中。
他进帐后环视一周,见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皱着眉头坐在交椅上,也不起身相迎,心中顿觉有异,强笑着问道:“郭司空,仆固大夫,我们在这蒲津渡已经固守了十日有余,对岸河西军迟迟没有动静,两位可有什么见地?”
郭子仪脸上挤出一丝苦涩,站立起来对鱼朝恩拱手道:“郭子仪有负皇恩,今日请鱼中使过来,是有紧急军情相告。”
“哦?”鱼朝恩故作惊疑地问道:“是何军情,快快道来。”
他向仆固怀恩使了个眼色,怀恩遂苦着脸说道:“三日前李嗣业已经率大军攻破了龙门渡,如今已经进入关中,占据了夏阳县。”
“啥子!”鱼朝恩急得抖动着拂尘在地上直转圈,继而以事后诸葛亮的态度来数落郭子仪:“郭令公啊!郭令公!圣人对你是何等的信任,把关中的防务一应交给你,你却如此报答皇恩。我早就跟你说行事要慎重,蒲津渡和龙门渡两处都不可松懈,可你倒好,罔顾陛下对你的信任,把龙门渡给弄丢了。如今李嗣业长驱直入关中,长安还能保得住吗?肯定是保不住了!”
郭子仪此刻反倒显得坦然,点点头说道:“鱼中使所言极是,只是如今之计,是将此消息禀奏给长安的陛下,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全由陛下做主。”
“不消你说我也知晓,幸好消息来得及时,你才没有犯下弥天大错,当务之急是赶快禀报陛下,好让朝廷在李嗣业进逼长安之前有时间做出反应!”
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相互对视了一眼,很快做出了判断,脸上浮现出忧虑之色。
他斟酌地对鱼朝恩说道:“李嗣业虽入关中,但他劳师远征,师老兵疲,而我军在蒲津渡尚有五万之众,依然可有一战之力。只是需要陛下投身于万军之中御驾亲征,鼓舞士气与李嗣业决一死战,定能一举奠定胜局,扭转乾坤。”
鱼朝恩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随即咧着嘴笑道:“这话你自己敢跟圣人说吗?对,你敢,你是堂堂的郭司空。但是你有没有考虑过陛下的安危?在黄河渡口都没有堵住人家,现在跟天下第一强兵飞虎骑在关中平原上争锋,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
“只是我自己领兵当然没有把握,但若是陛下能将皇宫宿卫倾巢而出,亲自上场坐镇中军以壮士气,三军将士定能一鼓作气击败河西军。”
“是吗?”瞧鱼朝恩脸上的表情,对郭子仪的话半个字都不相信:“郭司空终究还是太过自负,竟然敢将陛下的安危置身于万军之中,你出身军旅自然只考虑胜负,但我无法与你苟同,我的奏疏只会劝谏陛下迁都。”
郭子仪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既然如此我们各执一词,那就各自献上奏疏,全看陛下如何决断。”
“好,郭司空与我见解不同,当然要各自上奏陛下。”
鱼朝恩离开郭子仪的大帐后,仆固怀恩痛心地上前说道:“令公,你看见了吧,只有你一人以社稷安危为先,可别人的脑袋里肯定是想着怎么逃跑。”
郭子仪喟叹道:“此非陛下之失,而实乃时运不济,当今陛下虽无挽救时事之大才,但若做一个太平天子,依然能够体恤百姓延续大唐。”
“可如今天下需要的不是太平天子!”仆固怀恩激动地大声说道:“需要的是能够拯救苍生的圣明君主,想昔日太宗皇帝初登大宝之时,天下初定民生凋敝,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万大军迫近渭水,其局面难道不比今日更险?太宗能够单骑前往渭水桥上直面痛斥颉利,定下渭水之盟迫使颉利退兵,才有今日之大唐。若今天的皇帝有太宗十分之一的气魄,令公还用得着如此殚精竭虑,且又处处受制吗?”
二人沉默良久,终究相顾无言。
……
两封倾向和内容都完全不同的奏疏从蒲津渡大营发向了长安,虽然郭子仪和鱼朝恩在战略上未能达成一致,但他们此刻的决定还是一致的,他们共同领军撤出了蒲津渡大营,向长安近郊靠拢,守御关中的最后一战定然会发生在长安城外。
唐军撤走后一把火烧掉了蒲津渡大营,郭子仪在这座营盘上倾注了太多精力,使它成为守卫黄河的桥头堡,但时过境迁失去功用后,唯一的作用就是不能留给对手。
这时李嗣业已经完成了他针对关中,甚至是针对天下局势的战略部署,这时的北方地区,史思明率兵进攻太原陷入了窘境,河东节度使邓景山深沟高垒坚壁清野,致使史思明在城下惨败,不得不退回范阳重整旗鼓,这是朝廷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场胜利。
由于关中的兵力全部集中在郭子仪和鱼朝恩手中,其余各州县的防御形同虚设。段秀实从夏阳县出发,接连攻克了合阳、蒲城、富平、礼泉、最终向西进入凤翔郡,把扶风,陈仓,岐山三县牢牢掌握在了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陈仓县已经改换了名称,被李亨赐名为宝鸡县,安史之乱的前期正是由于这里作为关中和汉中的纽带,才使得奄奄一息的大唐王朝获得一线生机。李嗣业派段秀实抢先占据此处,将彻底断绝李亨入蜀的奢望,更断去了他重掌灵武的最后道路。
鱼朝恩和郭子仪的奏疏先后进入了长安城,李辅国看到奏疏之后惊惧不已,双目眩晕险些休克,幸亏他的干儿子们给灌了几口续命茶,又使劲掐按人中,才使得他幽幽醒转。
醒来之后便是惊吓,他的第一句话便是:“快,快!快把两封奏疏都送到陛下案头前。”
李亨得到奏疏之后,也是出了一身冷汗,从病榻上支撑起身体来,慌忙派人去请李辅国和李泌。
李辅国脸色惨白硬着头皮来到御前,然而传旨太监却捧着鱼符和官印归来跪地告罪:“启禀陛下,李泌已经将官印悬挂于房梁之上,离开长安不知所踪了。”
李亨睁大双目茫然地说道:“长源呐,难道局势已经恶化至此,连你也不愿意为朕效力了吗?”
李辅国只得收拾心神低声劝谏皇帝道:“大家莫要太过颓丧,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更何况你是大唐天子,有祖宗之德庇佑,又手握社稷正统,定会逢凶化吉,延续江山基业。”
李亨心塞地连着咳嗽了两声,才从案几上拿起鱼朝恩送来的两封奏疏问道:“鱼朝恩说李嗣业麾下河西强兵势大,仅用一日时间便突破了黄河龙门渡口,郭子仪率领的关中诸多兵马怕是无从抵挡,要朕提前考虑南迁事宜,以保全朝廷根基。”
“郭子仪却说龙门渡之失是他一时判断失误,虽说折损了神策军七千多人,但我龙骧朔方大军主力尚在。李嗣业劳师远征,三军已至强弩之末,只要朕御驾亲征,率领守卫关中的健儿们与李嗣业展开决战,定能够将其击溃。”
李亨心中犹疑不定,低头搓着手掌说道:“鱼朝恩和郭子仪的奏疏都有其见地,只是朕心中有忧虑,难以决断。朕不愿意辜负祖宗基业,所以想出一个两全之策,决定由你带着太子和上皇离开长安从凤翔府前往蜀中躲避,朕亲率关中士卒与叛贼李嗣业在长安决一死战。你意下如何?”
李辅国倒吸了一口凉气,同样的历史居然能够重新上演一遍,距离李隆基出逃仅仅过去四年,老上皇还尚在人世间,大唐王朝便经历了第二次的风雨波折,他作为李亨的奴仆,也作为他的肱骨内臣,心中对他的命运有更深的认知。世界上没有比他更倒霉的皇帝,没有享受到父亲开元盛世的果实,却承担了天宝危机带来的恶果,在脱逃蜀中的路上为自己谋得皇位,到手的却是一个破碎的河山。
他自继位以来殚精竭虑从未舒服过一天,局势却愈发恶劣,李嗣业在他在位期间谋反,并且率领河西军逼到了家门口,试问这样谁不会憋屈?
他和皇帝的命运其实已经捆绑在了一起,所以李亨才会问他何去何从。郭子仪的奏疏有些道理,皇帝御驾亲征拼一把,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有巨大的风险,但对大唐来说却只是生的机会。就算李亨御驾亲征也遭受惨败失去性命,太子李豫已经撤逃,还可以在江南或蜀中重整旗鼓,至少天下人不会对大唐失去信心。
可他自己呢,他的命运与皇帝绑在一起,一旦与挟太子南逃,没有了李亨的庇护,他这个昔日权倾朝野的权阉,只会成为地方藩镇势力的刀下鬼。
念头想到这里,李辅国膝盖一软跪了下去,脸上带着忠仆的赤诚之色流泪道:“陛下,万万不可啊!”
盛唐陌刀王
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准备南逃
李亨连忙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道:“朕自继位以来历经千般波折,每日勤勉政事,却依然要经历磨难挫折,经历了李嗣业起兵反叛,史思明归顺复叛等大事,因此有人暗地里说朕德不配位。为今之计,朕不能再像太上皇那般逃走,要承担起一个社稷之君应尽的责任。”
就李亨这病秧子身体,如今已经是弱不禁风,把他放到战场别说指挥作战了,就算是那颠簸的马匹和冲天的杀气也足够这位皇上喝一壶的。
李辅国深知皇帝内心其实惜命且不敢亲自上场,这样做不过是给自己脆弱的内心留一点面子罢了。
他立刻跪地啼哭道:“陛下,社稷之君最大的责任不应当是长命百岁,延续江山社稷吗?上阵打仗乃是武将们的事情,就算朝廷人才凋零,缺少能征善战之将,也不该让您以身犯险呐。”
“太子虽已成年,但无奈经历尚浅,如今无论是蜀中还是江东,均有地方节度使自成势力,陛下若不能亲自南下,扶持太子殿下继任,陛下和太子的安危都不能得到保证,请陛下三思。”
李亨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这不是还有你吗?朕派你护送太子南下蜀中,希望你能够多多辅佐于他。”
“陛下!”李辅国痛哭的声音更为激烈,连连磕头道:“陛下虽无天纵之才,却在危难之际重建大唐,实乃中兴之主。岂能因一时的挫折而赴身险境,请陛下三思啊!”
李亨固执地摆摆手:“朕意已决,你先下去吧。”
李辅国无奈退出殿外,但他并未放弃劝说,于是去见了张皇后,将李亨的危险想法告知了皇后。
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