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李鸿章1287 >

第25章

李鸿章1287-第25章

小说: 李鸿章128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谓到时候再说话?”
  李鸿章想了一下答道:“这有几个步骤,第一是以保苏州必以经营浙西为名,在嘉善、嘉兴方面用兵,反正是在打仗,只要能胜,就算顺手,朝廷亦不见得非要我改弦易辙,去攻常州不可。你说是不是?”
  “是的。”李鸿章深深点头,“何况,曾老师为了回护他老弟,一定从中斡旋。”
  “正就是这话。”李鸿章说,“老师内心也彷徨得很,为公,应该添兵到金陵助攻;为私,又不肯出此。将来总是要看曾九的意思而定。”
  “这我们就不管他了。”李鸿章问:“第二个步骤呢?”
  “第二是等浙西方面,有了结果,可以暂时放手了,那时以休养整补为名,又可以拖一段时间。然后,并力再攻常州。”
  “常州一下,如果曾九在金陵还是不顺手呢?”
  “攻下常州,自然还要休养整补。到那时候,我就可以不管了。”
  “怎么呢?不管什么?”
  “不管曾老九的意思了。听命而行。”
  “是的。”李鸿章说,“已经仁至义尽,再拖不过去,曾九也不能怪我们这面了。如果要拖,只有曾老师想法去出奏。”
  “正就是这话。”李鸿章说,“一面曾九,一面左季高,我们夹在中间,可能两面受挤,也可能左右逢源。事在人为而已!”
  (第六章完)
  

   整理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第七章
  同治元年六月左宗棠终于从安徽进入江浙,由衢州而严州,沿着一条山明水秀的富春江,逐步进展,到第二年初春,已抵达离杭州不到一百里的富阳了。
  杭州对岸的绍兴、萧山,这时已由从宁波方面打过来的常捷军、常安军这两支洋将德克碑和铥乐德克所统率的部队所收复。整个浙江,已收复了四分之三,但最富庶的浙西,亦就是杭、嘉、湖三府,仍旧在太平军手里。
  同治二年三月,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官位比李鸿章来得高,但处境比李鸿章来得艰苦。那时的李鸿章已攻下苏州、无锡,照道理说,应该攻常州一路打到南京,但那一来便要跟“曾九帅”——曾国荃争功了。李鸿章深通宦术,不肯干这得罪曾氏兄弟的傻事,却以为左宗棠不妨欺侮,所以近水楼台派翰林出身的刘秉璋收复浙江的平湖、乍浦、海盐,又派程学启由吴江进攻嘉兴。浙西膏腴之地尽入淮军之手,不但接收了太平军的大批辎重,而且以江苏巡抚的身分,派委了浙江的州县官。将一个闽浙总督兼署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几乎气出病来。
  只是徒恨无用,唯有收复失地,方能收复职权,所以左宗棠由严州驰赴前线亲自督饬主攻杭州的浙江藩司蒋益沣,全力进攻。其时杭州的长毛,增强西面的余杭为犄角之势,连营四十余里,调集重兵防守。这一番部署相当高明,因为杭州与余杭联结一气,官军就无法合围,杭州仍旧可以获得接济——接济来自余杭北面的嘉兴与湖州,只要守得好,有一两年可以支持。
  因此,左宗棠一心打算,要冲断余杭与杭州的通路,化一线为两点,就像下围棋一样,再也做不成两只眼,而成了两粒孤子。无奈长毛深沟高垒,而官军又只能在西、南两面着力,几番接仗,虽有斩获,无补大局。
  于是有熟悉浙西地形的人献议,认为官军应该绕出余杭西北,攻取一处名叫瓶窑的地方。其地在余杭以北,德清以南,当东西苕溪交汇之处。而且有两条陆路通往浙江的两座名山,正北一条,通莫干山,西北一条通天目山。如果占领了瓶窑,嘉湖两郡的接济受阻,杭州和余杭的粮路一断,长毛军心动摇,不战自溃。
  这是好计,但依实际情况来看,却近乎纸上谈兵,因为长毛的重兵,就齐集在瓶窑一带,官军绕道进攻,众寡悬殊,而且劳师远役,胜负之数,不卜可知。左宗棠起先兴奋,细一筹算,不觉废然而叹,依旧是采取了逐步进逼,破得一垒,即有一分进展,最后水到渠成的坚实战法。
  在硝烟迷漫的激战中,一年将尽。这天驻扎在涌金门外的蒋益沣大营,忽然来了个年轻人求见,自道姓张,有紧要军情,要见“藩台”。
  守卫的把总,见这姓张的人,长得很漂亮,眉宇之间,是个公子哥儿的模样,心中有了好感,便为他通报,而且替他说了好话,因而蒋益沣立刻接见。姓张的是一介老百姓的身份,却长揖不拜,同时要求摒人密谈。
  蒋益沣是个老粗,先命人搜了他的身子,确实查明未曾暗藏凶器,方始与他单独谈话。
  “敝姓张。有一通公文,先请藩台大人过目。”
  蒋益沣接过公事来一看,上面有“江苏巡抚部堂”的大印,便很注意了。看完了才欣然问道:“原来贤父子是大大的忠臣,埋伏在杭州为官军做内应,那太好了!请问,今天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带来?”
  此人就是小张,他确有好消息带来,这个好消息不在杭州,但与杭州密切有关。他先问道:“大人可晓得海宁的长毛头目?”
  “晓得啊!不是什么‘魏王’蔡元龙吗?”
  “是!”小张答说:“蔡元龙早已想弃暗投明。我亦很下了一些功夫了。现在到底把他说动了,决定献城投降。”
  “好极,好极!”蒋益沣大为高兴,“海宁一投降,嘉兴跟杭州的通路就断了。他果然真心投降,我请巡抚出奏,保他做大官。”
  “他不在乎做大官,要带兵,就是这么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蒋益沣却答应不下,“带兵?”他踌躇着说,“那得巡抚作主。”
  “我懂了。”小张年轻爽直,开门见山地说:“无非怕他诈降,带了兵会倒戈。是不是?”
  “你明白就好了。”蒋益沣说:“苏州克复以后,淮军跟长毛是怎么闹反的?你总知道!”
  李鸿章、程学启杀降一事,几乎通国皆知,小张如何不知道?“太知道了!”他说,“大人,你是带兵的,胆子不能小,毒蛇咬一口,见了绳子都怕。姓蔡的不是条毒蛇,是条绳子。
  这条绳子捡起来,可以派上大用场。你不要错过机会,埋没我们的苦心,还有两三年的苦功。“
  这几句话说得很有力量。蒋益沣不能不动心,也不能不问——要问的话很多,先后最要紧的问起:“你说他有大用处;是什么用处?”
  “他可以替大人去打仗,由海宁往北,打桐乡、打嘉兴、打湖州。”小张问道:“大人,你看看地图就明白了;你现在就少这样子一支兵。”
  蒋益沣是初次入浙,由衢州溯江北上;对于杭州以北的地理,实在不甚了了。所以听从小张的建议,真的取了张地图来看。这一看,才觉得小张的话有分量。
  地图中所看出来的形势非常明显。以杭州为中心,向西延伸到余杭,为太平军坚守的防线,阻断官军,不得越省城而北,向东就是钱塘江,海宁在北岸,再往东就是已落入左宗棠所谓的“苏军”手中的海盐与乍浦。
  “这才真正叫做鞭长莫及!”小张指着地图说,“大人,你的军队要到海宁,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绕过长毛的阵地,大兜大转,由天目山脚下过来,先往西,再往东。‘城头上出棺材’,大可不必。再一条是水路,由萧山下船,渡过一条钱塘江就是。这条路很方便,两个时辰就到,可惜,大人,你的水师是几条‘搭浆货’的木船,经不起长毛在岸上一炮。”
  话说得很直率,即令是粗鲁不文的蒋益沣,也感到有些刺耳。可是不能不承认他的分析,直截了当,说中要害,觉得受益良多。
  “大人,我再说一句,我是浙江人,当然帮我们浙江的官军。如果大人三心两意,为了我们浙江早早光复,那就只好便宜人家了。”
  蒋益沣一楞,细细体味了一会,才觉察出他的话中大有深意,急急问道:“怎么叫‘便宜人家’?”
  “便宜淮军,便宜江苏的李抚台了。”小张说道:“姓蔡的就近向海盐那面投降,还方便省事得多。”
  这是个忠告,也是个警告,一下打到了蒋益沣的心坎里。
  想想海宁的长毛向淮军献了城,向南北两面夹攻嘉兴,嘉兴一下,西克湖州,席卷杭州以北的一片沃土,那一来李鸿章的声势还得了?
  “好啰,好啰!听你的。”蒋益沣紧握着小张的肩头,两眼瞪得老大地想了好半天,问出一句话来:“老弟!我怎么知道是条绳子,不是毒蛇?”
  小张微微一笑:“我当押头,自愿押在你这里。如果姓蔡的是毒蛇,反过来咬你一口,我一条性命就奉送了。”
  有这样明快坚决的表示,蒋益沣再无怀疑,同时也对小张另眼看待了,唤人来吩咐预备上好酒食款待。兵荒马乱,人烟萧条,那里来的上好食物?六畜多的是野狗,只是野狗吃积尸满地的人肉,双眼发红,其形如狼,不堪供膳,更难奉贵客。最后只好杀了一匹马,炖马肉、炒马肝,一共凑了八样,却都是一样的味道。不过绍兴早已克复,好酒却不难觅,把杯深谈,蒋益沣自然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姓蔡的本名蔡元吉,这一次归顺过来,想要恢复本名。
  他也是湖南人,湖南岳阳。“小张突然问道:”从前海宁营的王都司,大人知道不知道?“
  蒋益沣知道个王都司,名叫王锡驯。由于作战不力,为左宗棠一本严参,奉旨革职查办。王锡驯怕丢脑袋,一直不敢到案,左宗棠亦因为他人在浙西,而且军务倥偬,缉拿不到,也就搁在那里再说。类似情形各地皆有,都要等时局平定了,再算总帐,不足为奇,蒋益沣听小张忽然提到此人,便即答道:“这个王都司,我没有见过;只知道他不敢露面。莫非,莫非他投到长毛那里去了?”
  “不是,不是!现在这个时候,哪里还会有人投长毛?大人正好弄反了,蔡元吉肯投降,王都司的功劳不小。要知来龙去脉,不能不从他身上说起。”
  小张提到王锡驯,就又不能不再提一个人:孙祥太。原来王锡驯也是“门槛里”的,丢了官又要查办,走投无路,便悄悄去投奔孙祥太。由孙祥太结识了松江老大,由松江老大又结识了朱大器。其时正当阿巧姐惨死以后,朱大器心情灰恶,懒于进取,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二年春天,方始重振雄心,一面扩充他自己的事业,一面邀约孙祥太,而且将小张也请到上海见面,会同孙子卿和松江老大,一起商量,按照原定的计划,分头进行,设法帮助左宗棠军队,光复浙江。
  事后闲谈孙祥太无意间提到王锡驯,说他跟蔡元吉是小同乡,从小交好,咸丰四年,太平军过岳阳,蔡元吉被裹胁东下,由小兵当到“朝将”。王锡驯则投了湘军,积功升官,派到浙江署理海宁营都司,如今丢官,幸亏有孙祥太可以依靠,不然,他会投到蔡元吉那里去。
  蔡元吉是谭绍光手下的大将。朱大器心想,能够通过王锡驯的关系,将蔡元吉拉了过来,岂不甚妙?这样想停当了,便托孙祥太再约王锡驯到上海,直陈所见,认为是王锡驯将功折罪的良机,劝他极力进行。
  王锡驯欣然依从。但像这样的情况,决不宜操切从事,他必须等待机会,而机会难得。因为蔡元吉本随谭绍光在上海作战,不久就转调苏州,想跟他见一面都难,哪里还谈得到劝降?
  机会终于接近了,蔡元吉调守海宁,而且封了“王”。王锡驯便乔装改扮,回到旧游之地,跟蔡元吉见着了面。
  这时的长毛,只要是稍为有些脑筋的,都有一个“搞不出什么名堂”的感觉。所以王锡驯不必花太大的功夫,就将蔡元吉说服,决定归顺。他没有什么条件,只求保命、活命而已。活命要钱,他私人的聚积,当然要让他带走。除此以外,他不想做官,更不想带兵。
  于是王锡驯兴冲冲由间道回上海,去向朱大器作进一步的接洽。谁知就在这时候,传来苏州克复,李鸿章杀降的消息。王锡驯跌足嗟叹,孙子卿、松江老大、刘不才和小张面面相觑,都认为功败垂成,有此血淋淋“八酋骈诛”的前车之鉴,蔡元吉是一定改变意向了。
  “不然!”只有朱大器的看法不同,“唯其如此,姓蔡的只有一条路走:向浙江方面投降。这个道理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他向松江老大问道:“五哥,你陪我走一趟。好不好?”
  “到哪里?”
  “到海宁。我们不上岸,在船上跟姓蔡的碰头。”
  “只怕姓蔡的当做鸿门宴,不肯来!”孙子卿插嘴进来说。
  “有办法。不过要委屈王都司,在那里当个押头。”
  “对!我陪王都司一起押在那里。”刘不才问王锡驯:“怎么样?”
  “这一定可以。不过,船呢?”王锡驯说,“这一带的海面上,现在戒严。老百姓的船,根本就过不去。”
  “这你放心。”孙子卿说,“我来动脑筋。”
  孙子卿在王锡驯未提到船以前,便有成竹在胸。常捷军的一部分还驻扎在绍兴一带,他们的给养自行采办,常有船直接到上海。孙子卿也跟常捷军做过交易,可以领得到旗帜文书,证明是常捷军的采办船只。船到钱塘江,不泊南岸泊北岸,就是海宁,方便得很。
  这个计划一说出口,没有人不赞成,不过朱大器指定仍旧要用沙船。一共只有五、六个人,轻舟往返,既快又省事,何以要用沙船?问朱大器,他笑笑不肯回答;只说“将来自有道理”。
  *##两天功夫,一切安排停当。第三天扬帆出海,折而往西,经玉盘洋入海湾,过海盐、澉浦不远,就到海宁了。
  上岸的是王锡驯跟刘不才,持着蔡元吉所发的一纸文书,很容易地见到了他。果不其然,蔡元吉的态度大变,冷峻中带着浓重的疑忌,王锡驯为刘不才引见时,他连正眼都不看一下。
  “老蔡,我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这次我们一共来了六个人,朱观察跟他的好朋友都在一条船上。这种天气,万一翻了船,统通送命!老蔡,你想,这样冒险是为了什么?就是要拿真心给你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