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唐春 >

第35章

武唐春-第35章

小说: 武唐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陛下,小民正是李晨,小民只会一些武艺,没有万夫不当之勇,”李晨有点汗颜,真不知道裴行俭和王方翼在李治面前怎么说的,都成了万人敌了。

这牛皮吹的可有点大了,他击败偷袭突骑施使团的吐蕃人只不过是策略妥当,又有突骑施使团成员及唐军的反击,不然怎么可能杀退几百骑吐蕃人。

李治当然不会在这事上计较,万夫不当之勇只不过一个比喻,也没在这事上多费口舌,直接说明了今天召见李晨的原因:“李晨,昨日裴侍郎与朕说,你不但武艺精湛,而且韬略非凡,在青海的局势上,有着不同寻常的见解,今日朕就想听听你说说有关青海的事!”

这时候,裴行俭插了一句:“陛下,臣前几天与李晨好生聊过青海之事,正巧陛下要臣前去青海主事,臣想着一些事,今日让李晨一起来聊聊,可能会将青海之事说的更通彻!”

“唔,那今日我们就好好聊聊青海之事吧!”李治也似乎有点兴趣,示意宫人给裴行俭和李晨赐坐,在李晨和裴行俭依吩咐坐下后,他又似自言自语般地说了一句:“皇后本来也准备来听听李晨所说,但午后身体不适,就没过来了。”

其实这段时间李治身体不太好,朝事大部由武则天代为处置。今天李治本来也希望武则天能一起说说,毕竟裴行俭要去青海领军,一些事还要吩咐一下。但中午时候,武则天说身体有点不适,要休息一下,也就没来了,李治只能自己一个人接待裴行俭和李晨。

“陛下,我们先听听李晨在青海之事上的观点吧!”武则天不在,裴行俭感觉自在多了,提议让李晨先说。

李治也点头同意了。

第五十四章不同的感觉

“陛下,小民觉得,青海之局势,一年比一年严重,如今吐蕃陈兵数十万于吐谷浑旧地,形势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候,”李晨先以几句危言听耸的话开始了自己的陈述,“这次吐蕃人集近三十万大军,准备在年后与我大唐军队决战,如果我大唐不严肃应对,青海局势不容乐观。”

李晨说着,把他在青海时候抓到吐蕃斥候,审讯而得的情况都说了出来。

“陛下,此事青海方面并未上报!”在李晨将情况说完后,裴行俭补充了一句。

“唔,真有此事?”其实这件事,裴行俭已经与李治说过了一下,只不过李治似乎不太相信,今天听李晨又说,不由的有点怀疑起来。

“陛下,臣和几名随从,亲自擒获了那名吐蕃百户,黑齿将军和工部刘尚书亲自审讯过那名吐蕃百户,所得的情报都上呈给了刘相公。臣相信那名吐蕃百户交待的不假,此人是论钦陵幼弟于勃论的亲信,小民遇到吐蕃斥候队的时候,是在距离我大唐军营不到一天里程的地方!”

李晨说着,又把那天遇到的情况,详细地说给了李治和裴行俭听。

说完了后,再道:“陛下,此事使人问询一下刘尚书和黑齿将军就能知道情况了。小民不知道刘相公为何不将此事上报,或许他另有安排!”因为刘仁轨以国事报私怨,又没将如此重要情况上报朝廷,李晨对这个老将军的印象下降了不少,今日没顾忌地把事儿说了出来。

李晨觉得,军情紧急,岂容儿戏,也不能拿这样至关重要的事用来与人争斗的。

原来的历史上,刘仁轨就因为与李敬玄的争斗,最终迫使朝廷同意他的请求,让李敬玄去青海领军,导致大唐军队在青海之战中大败。在这次败战中,刘仁轨肯定有其责任,即使他以前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是个受人尊敬的人物,但在这件事上做的不好,也要声讨一下。

李治想了一下后,道:“裴侍郎,你去往青海后,将此事调查一下,再将调查情况送到长安来!”

“是,陛下!”裴行俭马上起身答应。

“朕觉得刘老爱卿没将此事上报,定有他的理由,相信他也为此做好了防备!”刘仁轨毕竟李治亲信的大臣,即使现在李治觉得刘仁轨在这件事上做的不太妥当,还是为他开脱了一句。

李晨和裴行俭也没在这件事上多说什么,裴行俭还给李晨以暗示,让李晨不要再讲与这件事有关的话。李晨也明白裴行俭的暗示,马上讲起了其他相关的事,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逝说起。

李晨用自己的观点,详细地讲了一下吐蕃国内的局势,认为芒松芒赞死后,吐蕃国内局势经历了大动荡,并认为过去这一两年,是我大唐对吐蕃用兵的最好时候,只可惜现在已经错失了。

感叹了两句后,李晨又把他新的观点说了出来:“陛下,小民觉得,芒松芒赞去逝,其子被立为新赞普,但其子年幼,根本无法处理朝事,吐蕃国内的大权全被钦陵一家掌握。虽然现在钦陵已经基本掌控了其国内,但肯定有很多部落不服钦陵的统治。在芒松芒赞死后这段时间,吐蕃国内叛乱时起,这也说明了吐蕃国内派系林立,许多部落对钦陵阳奉阴违。”

“小民觉得,我大唐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派人到吐蕃国内游说,让其国内出现纷争,从内部理解吐蕃的国力。如果能成功挑起吐蕃国内的争斗,那即使裴侍郎此次出征没办法完全消灭青海的吐蕃人,也足以重创吐蕃的国力。在这一点上,小民觉得下嫁的文成公主可以利用一下。”

李晨的话,让裴行俭眉头挑了一挑,他瞪了李晨一眼,似乎在责怪李晨没与他说这个观点。不过裴行俭还是赞叹李晨所提,这也是一般人不会去想,毕竟吐蕃离大唐甚远,去往逻些城又很不方便。而且吐蕃国内的情况,大唐君臣都不太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的争斗,有多少部落是与钦陵家庭有矛盾的全不知情。大唐对吐蕃的事了解甚少,连吐蕃赞普去逝这样的大事,都不曾探知。

与吐蕃争斗这么多年,朝臣们从来没想到过去策反吐蕃国内的势力,让他们生乱,窝里斗,然后拣便宜。虽然有大非川兵败及现在吐蕃陈兵数十万于青海,但大唐朝堂上的大臣们,对吐蕃还是有些不屑,这些计谋,甚至一些人都懒得想。在许多大臣心目中,辽东那一带比青海这样高原地重要的多,对付高丽、百济他们有很多想法,但对付吐蕃,朝臣们甚至都提不出好的办法来。

李晨这样一说,裴行俭马上受到触动,而李治也眉头扬了扬,似乎有点兴奋,“你继续说!”

“陛下,吐蕃如今是我大唐最强大的外敌,即使青海之战能击败他们,也不可能就将其威胁完全消除。依小民所想,此次战后,最有可能的局势就是双方在青海或者其他地方对峙。要将吐蕃人的威胁完全消除,至少要很多年的功夫。所以我觉得,必须要想更多的办法,以削弱吐蕃人的实力。”

李晨娓娓而道:“军事打击是一方面,拉拢其国内一部力量,分化瓦解其国内各部落,让吐蕃各部落相互争斗。堡垒是容易从内部攻破的,相信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死后,其国内纷争会一直持续,很多人肯定不愿意钦陵一家独大,我们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吐蕃陷于分裂状态。文成公主在吐蕃国内挺有威望,朝廷可以使人联络一下她。还有,这些年吐蕃先后征服了羊同、苏毗等国,这些地方肯定没被吐蕃完全征服,我们也可以联合这些地方的力量,共同对付吐蕃人。”

“陛下,李晨说的不错,吐蕃的力量比我们预估的要强大的多!”裴行俭看到李治好像并没很在意李晨所说的话,赶紧附和了一句:“即使能在青海击败钦陵的人马,但我们依然无力攻灭吐蕃。上兵伐谋,如果能通过制造吐蕃国内的动乱而削弱其实力,那何乐而不为?”

李晨也赶紧接了一句,“陛下,如果我战争即将打响之时,吐蕃国内流传,钦陵要谋反,要取代年幼的赞普而立,那吐蕃国内的贵族,不可能不担心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所以我建议,朝廷尽快派出人员,前往吐蕃国内,想办法联络不甘愿听从钦陵的部落头领,在其国内散布谣言,中伤钦陵兄弟,说不定能收到奇效。”

“此言有理!”李治想了想后,也马上点头认同,“此事就交由裴侍郎负责吧,具体怎么做,你自己揣度,人员在你抵达鄯州后再作安排。”

“是,陛下!”裴行俭明白李治还没完全明白他们两个人所说的全部含义,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先答应。

见李治采纳了他所提的意见,李晨有点高兴,马上就把一些与裴行俭、刘审礼、王方翼等人讲过的观点,及一些最新总结过后关于吐蕃的论点,都很详细地讲了出来。

裴行俭所不曾听过的一些观点,比如在击败吐蕃军队后,要派驻重兵驻扎原吐谷浑土,并想办法将原吐谷浑地都变成大唐的国土这些观点,也都说了出来。

“陛下,我大唐军队浴血奋战而得之地,就应该是大唐的国土,不应该再交还给吐谷浑人,不然我大唐将士的血白流了,如今青海的形势证明了战后不加强治理的弊端很多,辽东之地也一样。小民觉得,打败青海的吐蕃人后,青海之土就应该纳入我大唐治下,这是陛下开疆拓土之功。小民觉得,战后如果能将吐蕃人赶出青海,赶出安西,那对这些新得之地,就要加强治理,让这些地方成为我大唐永久的国土,辽东之地也是一样,不应该让新罗人统治,不然还会有后续的战争。”

李晨的话让裴行俭有点骇然,李治的脸色也有点变得不好看了,但两个人最终没有出言斥责李晨。

李晨也感觉到了一点不对,在后面的讲述中放缓了语气,说的更委婉了。

刚才李晨说了很多,李治开始时候还挺有兴致地听,但听到后来,有点乏了,一副兴味索然的样子,还隐隐地打了个哈欠。

不过与李治对李晨这番话没太多兴奋相比,不知什么心理,躲在紫宸殿主殿的帘幕后面的武则天,却对李晨刚才这番话挺感兴趣。

“此子所虑果然不同一般,只是让人不明白,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般心思?这些东西是他自己的想,还是别人所授?”武则天暗自寻思。

李晨刚才所说的话,全都落入她的耳中,而且她还想到了李晨在说这些话时候那兴奋的样子,忍不住抿嘴笑了笑。这个少年郎,还真的挺让人欣赏。

“看来王方翼和裴行俭所言一点不差,此子真不是一般人物,是个可堪大用之人!”在下了这样的论断的同时,武则天也在思忖着该怎么把这个得王方翼和裴行俭一再举荐的人用起来。

但就在武则天沉思中,裴行俭和李晨却起身告辞离去了。

发现裴行俭带着李晨离去后,武则天也马上从帘后走了出来。

第五十五章计划成功

“陛下!”武则天满脸笑容地坐到李治身边,柔声说道:“刚才那李晨所说的,妾身都听到了,此子还真的能当裴行俭和王方翼这般推荐,果然不同寻常。陛下,妾身觉得这是个人才,可堪大用。”

李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拍了拍武则天的手,笑道:“媚娘你说的不错,此子确实有些才学,但他也太狂妄了一点,初次见朕,竟然就敢评论以往朝廷所制定的政策,还有一些所说是异想天开,国事岂是能如他这般随便说说的?”

“陛下,你说的有理,”武则天顺着李治说了一句,又马上道:“但妾身觉得,少年人就应该有这样的豪情,不拘泥于世俗之见,敢说自己想到的观点,面对任何人都坦坦然。此子所言一些虽然有些好高骛远,但妾身觉得,许多话说的还是挺有道理的,臣妾听了也是受益匪浅。”

“媚娘,看来你挺欣赏此子的,”李治抚着胡须呵呵笑着,半开玩笑地道:“那为何刚才此子进宫觐见的时候,你又回避了?你对他的言论这般有兴趣,不如刚才让你听他说好!”

“陛下,妾身又不知道入宫请见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一介妇道人家见一个陌生少年郎君,不惹回避为好!”武则天笑着解释了一句,也不愿意在这事上多费口舌,把话题扯开了,“陛下,妾身觉得此子文武之道都很出色,朝廷不应该错失这样的人才。再加上前次的奖赏又未曾给予他,这次裴行俭亲自举荐,应该授其职位,让他为朝廷做事。”

李治呵呵笑着道:“裴行俭刚才向朕提出,想让此子到他帐下做事,跟他一起去青海,朕觉得让此子去青海,跟着裴行俭一道打仗是个挺不错的安排。”

刚才裴行俭临去前,裴行俭向李治说他想让李晨入他的帐下,一道出征,李治并没反对,只是让裴行俭自己决定。武则天说要给予李晨以职位,李治也就拿这事来说了,他觉得让李晨到裴行俭帐下做事,就是一种恩赐了。

但这个提议却不被武则天接受。“陛下,妾身觉得让此子去青海,并不能发挥重大用处,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谋略,远不能和裴行俭相比,又没有实际领兵经验,所以也没办法给予裴行俭以帮助。再者,他又没军职,即使去领军,身边也不可能有很多人马,说不定在冲杀时候会意外生死。要真是这样,那一个天才少年,不曾发挥才能就身死,也是太让人惋惜了。妾身觉得,还不如让他在京中任职,慢慢看他的能力发挥,看他能力改授职务。”

“你说的也是,”李治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少年人身上多费口舌,听了李晨说了半天青海的情况,他也有点乏了,当下也马上答应武则天的要求:“一切就依你的想法做吧,具体要怎么封赏此子,就由你这个皇后做主吧!”

“是,陛下,臣妾遵命!”武则天笑着答应,也没再说关于李晨的事,而是把话题扯到裴行俭及将要到来的青海之战上去。

李晨和裴行俭当然不知道他们告辞离开大明宫后,武则天会和李治说起他们的事,他们也不知道刚才武则天是躲在帘后偷听他们说话的。在出宫后,裴行俭与李晨骑着马往回走的时候,他依然在鼓动李晨,跟他一起到青海去。

李晨并不想去青海,因为他不想去打仗,他的优势不在于冲锋陷阵,而在于利用自己近乎未卜先知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做出点事情来,慢慢改变一下历史。但裴行俭的邀请又有点盛情难却的味道,只能说待他将身边事安顿下来后再说。如果朝廷没有什么任命或者奖赏,那他就跟裴行俭去青海。

今天费了许多口舌,与李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